产业化进程缓慢是目前中国的通病。具体到化工新材料产业,是什么阻止了其产业化的步伐,又有何化解良策呢?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于希椿对此有一番见解。
原因:还是离市场远
于希椿认为造成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科研投入不足。一般国外要开发一种新材料,有的前期投入就达数千万美元。而在中国,即使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项目,能得到几千万元的拨款就已经是很大很大的项目了,但离真正开发完成的经费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自主开发的技术不够成熟。部分技术人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出来一点东西后就想着工业化、进行技术转让,急于从市场上得到回报。虽然工艺流程打通了,但是后续工作不深入不扎实。比如获取的实验数据范围很窄,很多数据做得不深,在工程放大时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所以尽管有的项目已经进行到中试,做出几百吨的规模,但是要进一步工业化做到万吨级,工程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工程开发力量薄弱,工艺和工程、装备的衔接不够,往往是到了产业化的时候再来结合就晚了。
三、科研单位缺少开发高难项目的积极性。搞科研的人都知道,一个大项目往往需要十来年的时间来开发,还要经过多方培育,才能得到一个像样的成果。例如,我国生物法聚丙烯酰胺就搞了15年才突破了万吨级技术,实现了产业化。但大的科研单位转制成企业后,都去搞小生产了,缺少长期探索积累的环境和条件,没有积极性去开发行业需要的重大项目,都想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
四、科研单位和企业结合不够。实践证明,单靠高校和研究单位是开发不出大的产业化项目的,必须要跟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结合,并且要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开发,这样产业化的进程才会大大加快。但在目前的科研体制下,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技术开发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大企业为开发的主体,科研单位的一些单项成果为企业配套。
五、有的项目开发超前了。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发出了用在子午线轮胎中的不溶性硫磺,但当时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结果不溶性硫磺开发出来了却销售不了。直到1992年后,我国引进了几套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国内的技术也上去了,这个产品一下子便供不应求了。所以,如果科研开发超前了,产品与市场不完全对路,市场暂时不需要,也会影响它的产业化。
办法:必须活在市场
于希椿认为,要加快产业化进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新材料科研开发风险基金,对难度较大的并且很重要的第一套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开发一个大项目确实很难,风险也比较大,万一弄不出来,有的企业一下子就破产了。设立这样的风险基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有投身产业化的积极性。
二、要重视引进国外技术和装备后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加快大装置国产化的步伐。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很重视引进工作,但是国产化跟不上,有钱投入引进,却没有专门的资金对我们国家需要的、产业化前景好的一些项目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决策者,对国产化工作重视不够,总认为完全是自己搞出来的才算“科研”。
但事实上,你把人家的大装置翻版出来就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比所谓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室东西要强得多。当然消化吸收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创新,避开人家的专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例如氯化聚乙烯,我们引进的是7000吨的间歇法釜式合成工艺,而现在我们创新成了7 万吨的连续生产新工艺,同时还开发了10多个新牌号,这就是了不起的成绩。糊树脂、炭黑、子午线轮胎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范例。因此,在引进了一套大装置后,国家能组织力量来进行消化吸收,而且有资金支持,这比完全白手起家、每个环节都自己摸索有效得多。这对于开发量大面广的新材料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方法。
三、政府要提供服务和保障。现在看来,光提倡产、学、研还不够,应该再加上“官”,就是要有政府支持。政府扮演合适的角色来支持这几方面的结合,并且营造好技术转移的环境。这就包括实现政府体制创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产业化提供法规和法律保障等。
四、科研开发的主体要转移到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应当发挥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主力军作用。
上一篇:国产最贵大米技术之争短期恐难了断 2008-04-25
下一篇:农产品涨价:生物燃料产业空前繁荣引发的? 200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