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渐告别了野外乡村的生活环境,向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环境迈进。典型的特征是:我们的居住地与大自然之间被"一道道高墙"所阻隔。 这一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环境的改变,更直接的是我们所接触的物理环境的变化。长期的室内工作与生活使我们不在能够与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近距离相处,导致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受到了破坏。
人类婴儿刚出生时是完全无菌的,但在逐渐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外界的微生物"侵染",比如:哺乳期母亲会将乳汁中的大量微生物转移至宝宝的体内,日常的物外活动、饮食甚至呼吸都会将微生物纳入体内。
研究已经证明,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与个人的遗传背景没有关系。即使是两个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也是不同的。然而,机体并不是对所有微生物都"来者不拒",许多研究揭示人体与微生物存在复杂多变的相互作用,用以维持最佳的微生物种群结构。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本身的微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影响,我们体内微生物结构也会随之遭到破坏。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充足的证据阐明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结构中,微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但常识告诉我们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一定是不适合某些微生物生存的。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在城市中微生物高度聚集的地方主要在机场,厨房,咖啡厅,餐馆,厕所以及医院等地方。同时,该项研究也发现长期生活在某一上述地方的人体内的微生物种类与该地方的微生物种类高度一致!这一结果说明微生物具有"穿透"人体,实现平衡的特点。不幸的是,这些地方特有的微生物种群并不是最适宜人类生长发育的。当一个婴儿从刚出生开始就暴露在这种环境当中,那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免疫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比如对某一些东西过敏,哮喘,以及抑郁症等。已经有研究发现向上述疾病的动物模型中引入新的细菌可有效减缓疾病的严重程度。
这一观点给我们的提示是什么?尽管城市具有良好的医疗与卫生条件,也具有高质量的饮食与生活环境,但微生物多样性不足是对于越来越多的选择在城市生活以及生育的人需要承担的风险。
长远来讲,减少人类与大自然的"隔阂",让机体充分接触大自然的微生物,从而自由调整适合自身的微生物种群是最佳的办法,但就目前来说,医院需要在处方中加入几味"细菌"药引子来缓解城市工作人群各种疑难杂症了。
上一篇:Science: “转叶绿体”——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策略
下一篇:J Virol: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致瘤疱疹病毒形态学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