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不断降低,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加上室内较高的气温给细菌和病毒提供了绝好的生存环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几家综合性医院的呼吸科门诊量近日普遍上升,增幅达到20%以上。在这些看得到的疾病背后,其实隐藏着看不到的健康隐患。大量细菌和病毒通过密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公共场合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场所。
监督公共场所消毒以操作规范为主
在很多公共场所,包括公交车和地铁以及商场超市的卫生间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今日已消毒”的字样,甚至还可以看到执行和验收者的签名。但究竟公共场所的消毒有哪些规范,又是如何检查的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表示,目前国家针对不同的公共场所,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消毒规范,包括医院、商场酒店以及餐饮行业。相关的具体标准有《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等等。在这些标准中对于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和检验的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家卫生部还颁布了相关的细则。
目前大部分公共场所,包括医院的消毒和清洁基本上都是托管给符合行业标准的消毒服务单位。监督的主要方式是检查规范执行的情况,消毒效果是否达到要求等等。“从事公共场所消毒服务的单位最起码要符合的要求是配备专门的消毒员,由消毒行业协会负责培训,具备了上岗资格证才可以进行公共场所的消毒服务。”
消毒效果取决于消毒流程是否规范化
王红表示,目前比较有效而且易于实施的消毒方法还是以含溴或者含氯消毒液为主,如果正确实施可以杀灭大部分细菌和病毒。比如对于商场等公共场所可接触表面的消毒,规定采用有效溴或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消毒溶液擦拭,作用30min后用湿布去除表面残留的消毒液。但是如果没有规范操作,很可能达不到消毒的效果,使消毒成为程式化的工作。公共场所使用消毒液对表面进行消毒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消毒液调配后没有在有效期内使用、温度达不到要求、PH值不在规定范围内、对消毒表面作用时间不够等等。甚至有些消毒工作人员在调制消毒液的时候根据经验,没有按照规定的比例调制;还有一些消毒人员没有按照规范实施,对潮湿的表面进行消毒,物体表面的水分稀释了消毒液。这样的消毒液不仅不能起到消毒作用,长时间不正确使用还可能会增加一部分细菌的耐受程度。
大型超市商场鲜见空气质量公示
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从今年5月1日开始,公共场所采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状况等均将成为监管内容。虽然目前北京市已经规定大型商场和超市应该对集中空调进行定期的清理,然而目前在一些大型的商场和超市里依然很少看到关于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状况的公示,这种情况亟待改善。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监督员高文新表示,大型商场和超市等公共场所一般都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在公共场所空气质量不达标在很大程度上和通风系统内部的细菌、可吸入颗粒物的情况有关。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的嗜肺军团菌可引起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是建筑物空调系统污染对人群健康的最大威胁。而秋季正是嗜肺军团菌流行的季节,如果人体吸入带菌的飞沫就可能会因此感染。根据厦门市卫生监督所对43家公共场所的空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公共场所空调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合格率为93.55%,细菌总数的合格率为90.32%,而冷却塔水中的嗜肺军团菌的检出率为29.17%,总体来说公共场所里空调通风系统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思念"含菌"事件影响水饺销售 DIY水饺盛行
下一篇:美国食品监管法规调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