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熟剂“必不可少”
7月25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江陵菜场和锦德菜场,发现这里的西红柿大都表面光滑、颜色鲜艳。带着对是否采用催熟剂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菜贩。但他们均信誓旦旦地称,“所卖的蔬菜都经过了严格检测,不可能添加催熟剂(化学名为‘乙烯利’)。”
随后,记者前往位于上海浦东博兴路上的正育批发市场。记者在与一名蔬菜批发商交谈时得知,目前上海市区市场上的西红柿大部分都产自外地。“现在这个季节,肯定是从黑龙家、湖北、河南等北方地区运来的,还有一些是来自闽南,比如莆田、漳州、龙岩等地。”该批发商进而告诉记者,本地产的西红柿市面上卖得不多,“菜场旁或者是小区里的流动小菜贩,有些是人家自己地里种的挑来卖,别看西红柿长得不好看,反而比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果农、菜农向记者道出了所谓的“潜规则”:使用催熟技术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满足市场需求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乙烯利随处可卖
那么,催熟剂为什么会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据有关报道称,相对于西红柿的自然成熟,催熟后的西红柿一亩地能多赚3000元左右,使用催熟技术的黄瓜亩产甚至可以提升3000斤有余。毋庸置疑,利益的驱动是催熟技术被普遍使用的根本原因。
湖北一位菜农对记者表示,使用催熟剂增加亩产的方法很早就存在,“但主要都是运用在瓜类农作物中,比如冬瓜、黄瓜、西红柿等,在叶类蔬菜中,使用相对较少”。
实际上,催熟剂本身也不难买。记者日前在一家农资批发市场向农药店店主购买催熟剂。老板很热情地就接受了记者的购买请求。在卖给记者的一支标有“乙烯利水剂40%”的药水上,记者左右查看发现,上面并没有标注成分构成,也没有标明用途。
“还没长熟的水果和蔬菜用了,不仅长得好,颜色也鲜艳,这药前段时间都卖断货了。”老板向记者传授了使用秘诀。他表示,这药其实就是种营养液,比如西红柿在没长熟之前用药一喷,过几天就长得红红的了,省去很多成本。“我们都叫它‘一抹红’,不过剂量要把握好,别下重了,伤身体。”
安全性有待考证
据悉,不规范催熟就是在催熟过程中添加剂使用过量。那么,目前市场上是否存在催熟剂过量的现象?
为此,记者走访了浦东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疫机构。该机构相关负责人顾先生给予记者的回复是:“批发市场属于流通领域,其监测事项都是根据国家标准来执行。据规定,催熟剂的使用在流通环节中并未被列入监测范围。”
但据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的规定,乙烯利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不能超过2mg/kg。然而在流通的过程中,也就是走上消费者餐桌的前一个环节,该标准的执行并没有具体可控的措施保障。专家提醒,使用催熟剂的菜色泽鲜艳且保质期比不用药长,如果不建立一个末端监测系统,催熟剂使用将更加泛滥。
记者曾多次致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终究未能有相关部门明确解释催熟剂的使用规范以及监测的标准。而公开报道显示,催熟剂有调节作物生长、延长保鲜期的作用,“但在缺乏相应的监管检测机制的条件下,菜农对催熟剂的依赖让人担忧”。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蔡建伟也认为,在国家标准内合理使用“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可以的,但若超量、超标使用,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一篇:凝胶剂入侵老酸奶 请小心食用
下一篇:工商部门:涉嫌变质食品不得入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