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PNAS上公布了香港大学化学系孙红哲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在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在与人类对抗的过程中,病菌往往通过快速变异令药物产生耐药性,令投入临床使用的药物很快。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小组,透过现代系统科学的新方法,对金属化合物(特别是铋等含非生命必需属的化合物)所导致的有机体敏感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含铋的抗炎药物,可抑制幽门旋菌突变,延缓病菌的耐药性。而此研究机理,亦可应用于其他病菌研究之上。
目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可谓忧喜。一方面,研究人员透过干扰致病蛋白质和特定属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疗效果;另一方面,病菌很快适应有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令其失去。虽然金属类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但研究人员还需对其作用及机理深入解,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及延长使用寿命。
港大化学系孙红哲教授与寸树健博士采用化学生物学结合属组学的方法,对寄生于消化道中的幽门旋杆菌进研究,发现此病菌中一种可或缺的蛋白质GroES发生了罕见的变异─其结构顶部产生一个可与金属锌结合的位点,令病菌突然变生长。此位点的形成,很可能出于生物进化中的负向选择。实验指出,含铋的抗炎药物可与此位点强力结合,取代原有的锌,破坏蛋白质的整体结构,从而抑制细菌生长。一般而言,产生于负向选择的生物学特性难以迅速突变,所以研究成果揭示出一种极有潜的药物研发途径─通过抑制病菌在进化中所形成的特性,将可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延缓耐药性的出现。
来源:生物搜
上一篇:新鲜西兰花嫩芽有助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一篇:部分进口乳清蛋白粉检出坂崎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