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楠
■一周观察
乡土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关系”品相,屡屡击败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监管体系。牛奶只是一例,它鲜活地演绎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效应——“关系”强者愈有“竞争力”,“关系”弱者愈易出局
两年不到,三聚氰胺毒奶粉重现江湖。
2009年年底以来,上海、贵州、陕西、山东等地接连发现超标的三聚氰胺奶粉,当年的问题奶粉,在倒换包装、套用批次之后,悄然入市。
2008年的打击风暴印象犹在,在所有出厂奶粉逐批筛查的力度之下,各地质监局的门口排起等候送检的长队。全国级、区域级的乳业品牌都被裹挟其中。有乳品企业老总戏称:“那段时间一进车间,鲜奶的香味扑鼻而来——以前的车间里,什么味都有。”
而大量隐匿乡间的小型乳品厂或加工点,则悄然关门,一夜遁形。2008年陕西乳品行业清查,竟横空多出来数十家乳品企业,很多正是乡间作坊式的小型乳品加工点,其中不乏知假买假,专门以低价收购没人要的劣质奶源者。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指出:它们才是真正难题所在。
毒奶粉今番回潮,印证了上述担忧。陕西省已公开表示,从2月10日起,如果再发生奶粉问题,将对主管区县长和责任局长先免职再处理。空前力度的举措证明:行政高压,重拳出击的整肃行动,正在或即将重启。但是否包治良药?
以陕西为例,业界资深人士介绍,陕西省奶粉制假由来已久。按照牛羊存栏数量和鲜奶产量计算,全省奶粉年产量大致应在十余万吨左右,但最高年份却达到了31万吨。
被充塞进去的这十余万吨是什么?就在此次被查处的某奶粉厂,曾有人眼睁睁地看着一车车糊精拉进大门——水解蛋白、蛋白粉等等,添加物不一而足。
与之类似,此次奶粉回潮的主角大多为乡间小厂,它们低成本运行,有市开张,无市关门。因为根本没有品牌风险,能够轻巧地避过行业风暴。
而在此次清查中,陕西省一些地区召集乳品企业开会议,众多大中型乳品企业又表现了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它们希望这些无序竞争搅乱市场的作坊被清查出局,另一方面,又忌惮大规模的行业整肃提高自身的运行成本。
专注食品安全的陈君石院士曾这样概括中国的食品生产现实:“我们有两亿多的农户,都在用分散的方式生产所有的鸡鸭鱼肉。在当前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要防止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也必须先提高其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两亿多农户,和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分散的供应机制、强大的乡土利益联盟和普遍的寻租制度文化。
奶贩和奶农之间、奶站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生产和销售链条的每个节点,都充塞着今天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润滑剂——“关系”。近亲远亲、相知故交、老乡同学、债主人情,所有这些糅合在一起,维系一种微妙但重要的平衡。试图打破既有业务划分的行为,大多碰壁。
为了防范强大的“关系”搅乱奶源质量,一些企业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专门派驻人员常驻奶站,有的严格规定:运奶司机的线路每月轮换一次、各奶站的检验员每两周轮换一次……
然而铁一般的现实是:“路子”广、“背景”硬、“关系”强的收购者、加工者、经营者,就相对顺畅方便。“老实巴交”、没有“关系”的,便容易受到价格冲击、同行排挤,甚至是行业整肃的淘汰。乡土社会的“关系”品相,屡屡击败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监管体系。牛奶只是一例,它鲜活地演绎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效应——“关系”强者愈有“竞争力”,“关系”弱者愈易出局。
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体现出庞大的乡土社会和普遍的寻租制度文化在全球大市场面前的畸形应激反应。正基于此,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加强基础工作”尤其“加快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被作为一项主要要求。
然而现实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小企业甚至作坊构成中国食品生产链条终端的格局,不会有质的改变。
如果无法从制度上、文化上克服普遍寻租行为对现代监管的侵蚀,如果我们不能将熟人社会诚信体系的优势尽快转化为有效的现代性制约机制,那么毒奶粉回潮这样的惨剧难免继续。
而我们需要更加清晰、清醒地了解这一基础现实,在充分的市场和社会文化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鉴别和技术仲裁能力,完善诚信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监管和风暴式的行业整肃。
(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篇:大力整顿 抓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下一篇:揭秘使用误区!勿把消毒柜当成碗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