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出版的《食品管理》期刊上,刊登广州市食品工业卫生检测所一项评估奶制品中苯甲酸含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包括婴儿配方乳粉在内,中国的乳制品大多检出了苯甲酸。
该报告内容经国内一些媒体以“中国奶制品大多被检出苯甲酸,或影响婴幼儿健康”为题报道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致使尚未从三聚氰胺事件中完全恢复的中国乳业,再次受到质疑。
这篇题为《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含量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称,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期间,研究人员从广州商店和超市购买了142份乳制品,其中142份乳制品样本中,有109份检出苯甲酸,含量从0.51毫克/千克到110毫克/千克不等。
相关消息一出,一些网站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内容。随后,多家媒体争相转载。奶粉安全中的风吹草动,再度引发人们对乳品的担心和恐慌。
一些消费者表示,仔细地研究各种牛奶的配料表,绝大多数的成分中,只简单地写着“添加剂”,并没有发现苯甲酸的身影。这个新冒出的乳品添加物,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鉴于此,2月19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外发布了一项关于“乳制品中含有苯甲酸问题”的说明。说明称:其实,除去标题,所报道的论文内容中并没有诸如“或影响婴幼儿健康”的词句。相反,在列举了一串数字后,论文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乳制品的苯甲酸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即使是食用苯甲酸含量最高的那种婴幼儿配方奶粉(88毫克/千克),也不会超过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允许摄入量(5毫克/千克体重)”。这表明,论文承认中国乳制品苯甲酸含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论文还说明,检测的所有乳制品中,苯甲酸含量都不高,“说明不是厂家人为添加”
对于这一事件,戚平随后通过相关媒体对外发表声明,称部分媒体对其论文有所误解。其在声明中表示,“苯甲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乳制品中一般都含有苯甲酸,只是含量高低的区别”。
查询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记者发现,苯甲酸作为一种食品防腐剂,允许用于冰棍、果酱、蜜饯、糖果、醋、酱油、调味料、饮料等20多种食品生产中,添加的最大使用量从0.5克/千克到2.0克/千克不等。
苯甲酸,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在多数乳制品中不允许添加。一般情况下,苯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摄入高剂量的苯甲酸也可能带来哮喘、荨麻疹、代谢性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苯甲酸是弱酸,比脂肪酸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形成盐、酯、酰卤、酰胺、酸酐等,都不易被氧化。
最初苯甲酸是由安息香胶干馏或碱水水解制得,也可由马尿酸水解制得。工业上苯甲酸是在钴、锰等催化剂存在下用空气氧化甲苯制得;或由邻苯二甲酸酐水解脱羧制得。苯甲酸及其钠盐可用作乳胶、牙膏、果酱或其他食品的抑菌剂,也可作染色和印色的媒染剂。
上一篇:十五种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下一篇:连云港检出不合格台湾产进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