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试验原理
	
 
石蕊是一种pH指示剂,在酸性溶液(pH≤4.5)呈红色,在碱性(pH>8.3)呈蓝色,培养基本色应为紫蓝色(4.5<pH≤8.3)。同时石蕊也具有可还原的性质,某些细菌能够把石蕊还原成无色。
	
 
牛奶中含有酪蛋白、乳蛋白、乳球蛋白和乳糖,某些含有凝乳酶的细菌可以使牛奶凝固,这些细菌通过使酪蛋白转化成副酪蛋白,或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酸使酪蛋白沉淀使牛奶凝固。
	
 
还有些细菌产生脂酶,分解牛奶中的脂肪,形成黄色透明液体。
	
 
另外,部分细菌具有酪蛋白水解酶,可催化酪蛋白水解,最终转化成透明液体的酪蛋白原沉淀物,整个过程称为蛋白胨化。
	
 
二、培养基
	
 
| 
					脱脂奶粉 | 
				
					100.0g | 
			
| 
					石蕊 | 
				
					适量 | 
			
| 
					水 | 
				
					1000.0ml | 
			
	
 
将奶粉充分溶化于水中,调至pH6.8,加入石蕊溶液直到呈现紫蓝色(pH6.8),分装试管,每管约5ml。于115℃灭菌10min,迅速冷却,放冰箱中备用。
	
 
石蕊溶液配制法:
	
 
称取石蕊2.5g,放入钵中研碎,移放于盛有40%乙醇水溶液50ml的烧瓶中,煮沸1min,静置约10min,吸取上清液移入另一烧瓶中,再加40%乙醇水溶液50 ml于原烧瓶中,再煮沸1min。将上清液加于前上清液中,将两次上清液混合均匀,离心沉淀,将上清液倒入100ml量筒中,用40%乙醇补至100ml,滴加1ml盐酸直至溶液呈现紫色,即为2.5%石蕊溶液。95%乙醇42.1ml加水至100ml即为40%乙醇溶液。
	
 
三、试验方法
	
 
以待试菌18-24h培养物接种,若为厌氧芽孢杆菌,应在培养基管中加入无菌铁屑或铁钉等,并加无菌凡士林等覆盖,置36±1℃培养1-14天。
	
 
四、试验结果判断:
	
 
1. 粉红色:乳糖被发酵产酸;
2. 紫蓝色:乳糖为被发酵,保持原色;
	
 
3. 蓝色:碱性反应,乳糖为被发酵,细菌分解培养基中含氮物质,产生碱性物质;
	
 
4. 白色:石蕊被还原;
	
 
5. 澄清:牛奶蛋白被消化(胨化);
	
 
6. 凝块会成凝乳:因大量产酸,牛奶蛋被被凝固;
	
 
7. 产气:乳糖被分解产酸产气,强烈发酵可破坏凝块。
	
 
五、注意事项
	
 
如无脱脂奶粉,可将新鲜牛奶放冰箱过夜,除净上面的奶油层,将脱脂奶置于流动蒸汽加热灭菌1h,冷却到小于10℃,以灭菌纱布过滤,加石蕊溶液至淡紫色为止,分装试管,灭菌同前。
	
 
细菌对牛奶的作用如下表:
	
| 
					 培养基颜色变化  | 
				
					 培养基状态变化  | 
				
					 细菌产物  | 
			
| 
					 变红  | 
				
					 无变化  | 
				
					 发酵乳糖产酸  | 
			
| 
					 变蓝  | 
				
					 无变化  | 
				
					 分解酪蛋白产碱  | 
			
| 
					 无变化  | 
				
					 澄清  | 
				
					 产蛋白酶分解酪蛋白  | 
			
| 
					 变红  | 
				
					 凝固  | 
				
					 发酵乳糖产大量酸  | 
			
| 
					 蓝色或不变色  | 
				
					 凝固  | 
				
					 产凝乳酶凝固酪蛋白  | 
			
| 
					 石蕊还原褪色  | 
				
					 无变化  | 
				
					 细菌生长旺盛电位降低  | 
			
注:本文属银河澳门官网入口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下一篇:细菌生化试验—赖氨酸铁琼脂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