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4月16日在日内瓦正式宣布,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 的一个变种,并正式命名为 SARS 病毒。
SARS 即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1965年冠状病毒首先从普通感冒患者鼻洗液中被分离出来。1968年对其形态进行研究发现,这类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刺突,故将其命名为冠状病毒。1975年国家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将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SARS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冠状病毒科中的冠状病毒属。
冠状病毒粒子的直径为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粒子外有包膜,包膜上存在刺突,整个病毒形状像日冕。
冠状病毒结构蛋白主要有核蛋白、膜蛋白、刺突糖蛋白、血凝素-酯酶糖蛋白。核蛋白为磷酸化蛋白,可以和RNA结合成核衣壳,诱导细胞免疫,可能和RNA合成的调节有关。膜蛋白是病毒包膜的重要成分,和病毒出芽部位有关,可能和核衣壳相互作用,诱导产生干扰素。刺突糖蛋白结合病毒特异性受体,诱导细胞融合,产生细胞免疫应答。
冠状病毒是正链RNA病毒(碱基排列顺序与mRNA相同,定为正链 )。所有冠状病毒的基因排列顺序均相同,为聚合酶-S蛋白-M蛋白-N蛋白。我国科学家和加拿大科学家相继完成了SARS( 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别为29727 个碱基和29736个碱基,差别很小。
SARS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口鼻中喷出的飞沫进行传播。冠状病毒科的病毒只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其他动物的呼吸道、消化管和神经系统的疾病。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给人类生命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2003年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32个国家和地区遭到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非典”袭击,全球共有8422人感染“非典”,其中916人死亡,死亡率为11%;我国共有5327人感染“非典”,其中348人死亡,死亡率为6.5%,低于世界“非典”死亡率。 目前,由SARS病毒引起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尚无特异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主要防治措施是注意个人卫生,加强生活和工作场所通风。同时,有针对性预防“非典”的疫苗研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据有关报道,目前我国研制的SARS灭活疫苗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已于2003年底进入临床试验。2004年1月19日,世界上第一支SARS疫苗问世,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SARS疫苗进入临床研究的国家。2004年5月22日,首批 4名志愿者已接受SARS疫苗注射,进行工期I临床试验。同年12月 5日通过I期临床试验。世界上第一个针对“非典”病毒血清抗原的检测试剂产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在我国问世。它能在发病的1到10天的血液中检测出“非典”病毒,对“非典”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一定会战胜“非典”。
上一篇: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的重要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下一篇: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的重要病毒 ——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