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
2 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2.1 冰箱:2 ℃~5 ℃。
2.2 恒温培养箱:36 ℃±1 ℃,42 ℃±1 ℃。
2.3 均质器。
2.4 振荡器。
2.5 电子天平:感量0.1 g。
2.6 无菌锥形瓶:容量500 mL,250 mL。
2.7 无菌带螺旋帽广口瓶:容量500 mL。
2.8 无菌吸管:1 mL(具0.01 mL刻度)、10 mL(具0.1 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2.9 无菌培养皿:直径60mm,90 mm。
2.10 无菌试管:3 mm×50 mm、10 mm×75 mm。
2.11 无菌毛细管。
2.12 pH计或pH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2.13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
3 培养基和试剂
3.1 缓冲蛋白胨水(BPW):见附录A中A.1。
3.2 乳糖肉汤(LB):见附录A中A.2。
3.3 胰酪胨大豆肉汤(TSB):见附录A中A.3。
3.4 再造脱脂奶粉:见附录A中A.4。
3.5 1%煌绿水溶液(BG):见附录A中A.5。
3.6 通用前增菌肉汤(UPB):见附录A中A.6。
3.7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见附录A中A.7。
3.8 氯化镁孔雀绿大豆(RVS)增菌液:见附录A中A.8。
3.9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见附录A中A.9。
3.10 亚硫酸铋(BS)琼脂:见附录A中A.10。
3.11 HE琼脂:见附录A中A.11。
3.12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见附录A中A.12。
3.13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3.14 三糖铁(TSI)琼脂:见附录A中A.13。
3.15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见附录A中A.14。
3.16 尿素琼脂(pH 7.2):见附录A中A.15。
3.17 氰化钾 (KCN) 培养基:见附录A中A.16。
3.18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见附录A中A.17。
3.19 糖发酵管:见附录A中A.18。
3.20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见附录A中A.19。
3.21 半固体琼脂:见附录A中A.20。
3.22 丙二酸钠培养基:见附录A中A.21。
3.23 沙门氏菌O和H诊断血清。
3.24 生化鉴定试剂盒。
4 检验程序
沙门氏菌检验程序见下图。
	
5 操作步骤
5.1 前增菌
5.1.1 解冻和保存样品
检验前冷冻样品最好不要解冻,如果冷冻样品必须软化以取其检测部分,应在45 ℃以下不超过15 min,或2 ℃~5 ℃不超过18 h解冻。若不能及时检验应置于-15 ℃左右保存。非冷冻而易腐的食品,置于4 ℃冰箱保存。
5.1.2 一般样品
无菌操作称取25 g(mL)样品,置于盛有225 mL BPW的灭菌均质杯内,以8 000 r/min~10 000 r/min均质1 min~2 min,或置于盛有225 mL BPW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2 min。若样品为液态,不需要均质,振荡混匀。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无菌操作将样品转至500 mL锥形瓶中,如使用均质袋,可直接进行培养,于36 ℃±1 ℃培养8 h~18 h。
5.1.3 肉制品
无菌操作称取剪碎后的肉类样品25 g,置于灭菌均质杯内,加入25 mL BPW,以8 000 r/min~10 000 r/min均质1 min~2 min,移入盛有200 mL BPW的500 mL广口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混合均匀。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充分混匀。于36 ℃±1 ℃培养8 h~18 h。
5.1.4 即食蛋制品
5.1.4.1 冰蛋品
按5.1.2进行。
5.1.4.2 干蛋品
无菌操作称取25 g样品置于灭菌的500 mL广口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加入225 mL乳糖肉汤。如果制品是粉状,加入约15 mL乳糖肉汤,用灭菌玻璃棒、匙或压舌器搅拌,使呈均匀悬液,再加3份乳糖肉汤10 mL、10 mL、190 mL,使总量为225 mL,充分搅拌,直到样品完全悬浮没有团块为止。盖紧瓶盖在室温下静置60 min,振荡使其充分混匀。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充分混匀。将瓶盖旋松1/4转,于35 ℃±1 ℃培养24 h±2 h。
5.1.4.3煮硬的蛋
无菌剥离蛋壳,无菌操作压碎蛋白和蛋黄,称取25 g置于灭菌的500 mL锥形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加225 mL TSB,并振荡充分混匀。在室温下静置60 min,振荡使其充分混匀。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充分混匀。将瓶盖旋松1/4转,于35 ℃±1 ℃培养24 h±2 h。
5.1.5 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
无菌操作称取25 g样品置于灭菌的搅拌容器内,加入225 mL再造脱脂奶粉,搅拌2 min。再无菌操作转移搅拌过的混合物到灭菌的带螺旋帽500 mL广口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盖紧瓶盖在室温下静置60 min,转动混匀。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再加入0.45 mL 1%煌绿水溶液混匀。将瓶盖旋松1/4转,于35 ℃±1 ℃培养24 h±2 h。
5.1.6 即食果蔬制品
5.1.6.1新鲜的、冷冻的或干的水果和蔬菜
无菌操作称取25 g样品置于灭菌的均质器内,加入225 mL乳糖肉汤并均质2 min。再无菌操作转移已均质的混合物到灭菌的带螺旋帽500 mL广口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盖紧瓶盖在室温下静置60 min,转动混匀。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充分混匀。将瓶盖旋松1/4转,于35 ℃±1 ℃培养24 h±2 h。
5.1.6.2 绿叶蔬菜
无菌操作称取25 g样品,加入灭菌的广口锥形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加入225 mL乳糖肉汤,顺时针和逆时针用力振摇锥形瓶各25次,在室温下静置60 min,振摇混合。如需调整pH值,用1 mol/mL无菌NaOH或HCl调pH至6.8±0.2,充分混匀。于35 ℃±1 ℃培养24 h±2 h。
5.1.7 坚果籽实制品
按5.1.6.1进行。
5.1.8 橙汁、苹果酒和苹果汁等饮料
无菌操作称取25 g(mL)样品置于灭菌的带螺旋帽的500 mL广口瓶或其他合适容器内,加入225 mL灭菌通用前增菌肉汤,充分混匀。在室温下静置60 min。不调pH值,于35 ℃±1 ℃培养24 h±2 h。
5.1.9 鱼贝类水产品
按5.1.6.1进行。
5.2 增菌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 mL,转种于10 mL TTB 内,于42 ℃±1 ℃培养18 h~24 h;乳与乳制品可选择RVS增菌液,移取0.1 mL,转种于10 mL RVS内,于41.5 ℃培养18 h~24 h。同时,另取1 mL,转种于10 mL SC内,于36 ℃±1 ℃培养18 h~24 h。
5.3 分离
分别用直径3mm的接种环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BS琼脂平板和一个XLD琼脂平板(或HE琼脂平板或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于36 ℃±1 ℃分别培养40 h~48 h(BS琼脂平板)或18 h~24 h(XLD琼脂平板、HE琼脂平板、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平板),观察各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各个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见表1。
表 1 沙门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 
				 选择性琼脂平板  | 
			
				 沙门氏菌  | 
		
| 
				 BS琼脂  | 
			
				 菌落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  | 
		
| 
				 HE琼脂  | 
			
				 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  | 
		
| 
				 XLD琼脂  | 
			
				 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  | 
		
| 
				 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  | 
			
				 按照显色培养基的说明进行判定。  | 
		
5.4 生化试验
5.4.1 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接种针不要灭菌,直接接种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平板,于36 ℃±1 ℃培养18 h~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沙门氏菌属的反应结果见表2。
表2 沙门氏菌属在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的反应结果
| 
				 三糖铁琼脂  |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 
			
				 初步判断  | 
		|||
| 
				 斜面  | 
			
				 底层  | 
			
				 产气  | 
			
				 硫化氢  | 
			
				 
  | 
		|
| 
				 K  | 
			
				 A  | 
			
				 +(-)  | 
			
				 +(-)  | 
			
				 +  | 
			
				 可疑沙门氏菌属  | 
		
| 
				 K  | 
			
				 A  | 
			
				 +(-)  | 
			
				 +(-)  | 
			
				 -  | 
			
				 可疑沙门氏菌属  | 
		
| 
				 A  | 
			
				 A  | 
			
				 +(-)  | 
			
				 +(-)  | 
			
				 +  | 
			
				 可疑沙门氏菌属  | 
		
| 
				 A  | 
			
				 A  | 
			
				 +/-  | 
			
				 +/-  | 
			
				 -  | 
			
				 非沙门氏菌  | 
		
| 
				 K  | 
			
				 K  | 
			
				 +/-  | 
			
				 +/-  | 
			
				 +/-  | 
			
				 非沙门氏菌  | 
		
| 
				 注:K:产碱,A:产酸;+:阳性,-:阴性;+(-):多数阳性,少数阴性;+/-:阳性或阴性。  | 
		|||||
5.4.2 接种三糖铁琼脂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的同时,可直接接种蛋白胨水(供做靛基质试验)、尿素琼脂(pH7.2)、氰化钾(KCN)培养基,也可在初步判断结果后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于36 ℃±1 ℃培养18 h~24 h,必要时可延长至48 h,按表3判定结果。将已挑菌落的平板储存于2 ℃~5 ℃或室温至少保留24 h,以备必要时复查。
表3 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 
				 反应序号  | 
			
				 硫化氢 (H2S)  | 
			
				 靛基质  | 
			
				 pH 7.2尿素  | 
			
				 氰化钾 (KCN)  | 
			
				 赖氨酸脱羧酶  | 
		
| 
				 A1  | 
			
				 +  | 
			
				 -  | 
			
				 -  | 
			
				 -  | 
			
				 +  | 
		
| 
				 A2  | 
			
				 +  | 
			
				 +  | 
			
				 -  | 
			
				 -  | 
			
				 +  | 
		
| 
				 A3  | 
			
				 -  | 
			
				 -  | 
			
				 -  | 
			
				 -  | 
			
				 +/-  | 
		
| 
				 注:+阳性;-阴性;+/-阳性或阴性。  | 
		|||||
5.4.2.1 反应序号A1:典型反应判定为沙门氏菌属。如尿素、KCN和赖氨酸脱羧酶3项中有1项异常,按表4可判定为沙门氏菌。 如有2项异常为非沙门氏菌。
表4 沙门氏菌属生化反应初步鉴别表
| 
				 pH 7.2尿素  | 
			
				 氰化钾(KCN)  | 
			
				 赖氨酸 脱羧酶  | 
			
				 判 定 结 果  | 
		
| 
				 -  | 
			
				 -  | 
			
				 -  |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  | 
		
| 
				 -  | 
			
				 +  | 
			
				 +  | 
			
				 沙门氏菌Ⅳ或Ⅴ(要求符合本群生化特性)  | 
		
| 
				 +  | 
			
				 -  | 
			
				 +  | 
			
				 沙门氏菌个别变体(要求血清学鉴定结果)  | 
		
|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 
		|||
5.4.2.2 反应序号A2:补做甘露醇和山梨醇试验,沙门氏菌靛基质阳性变体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阳性,但需要结合血清学鉴定结果进行判定。
5.4.2.3 反应序号A3:补做ONPG。ONPG阴性为沙门氏菌,同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赖氨酸脱羧酶阴性。
5.4.2.4 必要时按表5进行沙门氏菌生化群的鉴别。
	
表5  沙门氏菌属各生化群的鉴别
| 
				 项 目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 
				 卫矛醇  | 
			
				 +  | 
			
				 +  | 
			
				 -  | 
			
				 -  | 
			
				 +  | 
			
				 -  | 
		
| 
				 山梨醇  | 
			
				 +  | 
			
				 +  | 
			
				 +  | 
			
				 +  | 
			
				 +  | 
			
				 -  | 
		
| 
				 水杨苷  | 
			
				 -  | 
			
				 -  | 
			
				 -  | 
			
				 +  | 
			
				 -  | 
			
				 -  | 
		
| 
				 ONPG  | 
			
				 -  | 
			
				 -  | 
			
				 +  | 
			
				 -  | 
			
				 +  | 
			
				 -  | 
		
| 
				 丙二酸盐  | 
			
				 -  | 
			
				 +  | 
			
				 +  | 
			
				 -  | 
			
				 -  | 
			
				 -  | 
		
| 
				 KCN  | 
			
				 -  | 
			
				 -  | 
			
				 -  | 
			
				 +  | 
			
				 +  | 
			
				 -  | 
		
| 
				 注:+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 
		||||||
5.4.3 如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可根据5.4.1的初步判断结果,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生理盐水制备成浊度适当的菌悬液,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进行鉴定。
5.5 血清学鉴定
5.5.1 检查培养物有无自凝性
一般采用1.2%~1.5%琼脂培养物作为玻片凝集试验用的抗原。首先排除自凝集反应,在洁净的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将待试培养物混合于生理盐水滴内,使成为均一性的混浊悬液,将玻片轻轻摇动30~60 s,在黑色背景下观察反应(必要时用放大镜观察),若出现可见的菌体凝集,即认为有自凝性,反之无自凝性。对无自凝的培养物参照下面方法进行血清学鉴定。
5.5.2 多价菌体抗原(O)鉴定
在玻片上划出2个约1 cm×2 cm的区域,挑取1环待测菌,各放1/2环于玻片上的每一区域上部,在其中一个区域下部加1滴多价菌体(O)抗血清,在另一区域下部加入1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再用无菌的接种环或针分别将两个区域内的菌落研成乳状液。将玻片倾斜摇动混合1 min,并对着黑暗背景进行观察,任何程度的凝集现象皆为阳性反应。O血清不凝集时,将菌株接种在琼脂量较高的(如2%~3%)培养基上再检查;如果是由于Vi抗原的存在而阻止了O凝集反应时,可挑取菌苔于1 mL生理盐水中做成浓菌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后再检查。
5.5.3 多价鞭毛抗原(H)鉴定
操作同5.5.2。H抗原发育不良时,将菌株接种在0.55%~0.65%半固体琼脂平板的中央,俟菌落蔓延生长时,在其边缘部分取菌检查;或将菌株通过装有0.3%~0.4%半固体琼脂的小玻管1次~2次,自远端取菌培养后再检查。
5.5.4 血清学分型(选做项目)
5.5.4.1 O抗原的鉴定
用A~F多价O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同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在生理盐水中自凝者为粗糙形菌株,不能分型。
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依次用O4;O3、O10;O7;O8;O9;O2和O11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O群。被O3、10血清凝集的菌株,再用O10、O15、O34、O19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判定E1、E4各亚群,每一个O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O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O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O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不被A~F多价O血清凝集者,先用9种多价O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血清凝集,则用这种血清所包括的O群血清逐一检查,以确定O群。每种多价O血清所包括的O因子如下:
O多价1 A,B,C,D,E,F,群 (并包括6,14群)
O多价2 13,16,17,18,21群
O多价3 28,30,35,38,39群
O多价4 40,41,42,43群
O多价5 44,45,47,48群
O多价6 50,51,52,53群
O多价7 55,56,57,58群
O多价8 59,60,61,62群
O多价9 63,65,66,67群
5.5.4.2 H抗原的鉴定
属于A~F各O群的常见菌型,依次用表6所述H因子血清检查第1相和第2相的H抗原。
表6 A~F群常见菌型 H抗原表
| 
				 O群  | 
			
				 第1相  | 
			
				 第2相  | 
		
| 
				 A B B C1 C2 D( 不产气的) D(产气的) E1 E4 E4  | 
			
				 a g,f,s i,b,d k,v,r,c b,d,r d g,m,p,q h,v g,s,t i  | 
			
				 无 无 2 5,Z15 2,5 无 无 6,w,x 无 
  | 
		
不常见的菌型,先用8种多价H血清检查,如有其中一种或两种血清凝集,则再用这一种或两种血清所包括的各种H因子血清逐一检查,以第1相和第2项的H抗原。8种多价H血清所包括的H因子如下:
H多价1 a,b,c,d,i
H多价2 eh,enx,enz15,fg,gms,gpu,gp,gq,mt,gz51
H多价3 k,r,y,z,z10,lv,lw,lz13,lz28,lz40
H多价4 1,2;1,5;1,6;1,7;z6
H多价5 z4z23,z4z24,z4z32,z29,z35,z36,z38
H多价6 z39,z41,z42,z44
H多价7 z52,z53,z54,z55
H多价8 z56,z57,z60,z61,z62
每一个H抗原成分的最后确定均应根据H单因子血清的检查结果,没有H单因子血清的要用两个H复合因子血清进行核对。
检出第1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2相H抗原的或检出第2相H抗原而未检出第1相H抗原的,可在琼脂斜面上移种1~2代后再检查。如仍只检出一个相的H抗原,要用位相变异的方法检查其另一个相。单相菌不必做位相变异检查。
位相变异试验方法如下:
简易平板法:将0.35~0.4%半固体琼脂平板烘干表面水分,挑取因子血清1环,滴在半固体平板表面,放置片刻,待血清吸收到琼脂内,在血清部位的中央点种待检菌株,培养后,在形成蔓延生长的菌苔边缘取菌检查。
小玻管法:将半固体管(每管约1 mL~2 mL)在酒精灯上溶化并冷至50 ℃,取已知相的H因子血清0.05 mL~0.1 mL,加入于溶化的半固体内,混匀后,用毛细吸管吸取分装于供位相变异试验的小玻管内,俟凝固后,用接种针挑取待检菌,接种于一端。将小玻管平放在平皿内,并在其旁放一团湿棉花,以防琼脂中水分蒸发而干缩,每天检查结果,待另一相细菌解离后,可以从另一端挑取细菌进行检查。培养基内血清的浓度应有适当的比例,过高时细菌不能生长,过低时同一相细菌的动力不能抑制。一般按原血清1:200~1:800的量加入。
小倒管法:将两端开口的小玻管(下端开口要留一个缺口,不要平齐)放在半固体管内,小玻管的上端应高出于培养基的表面,灭菌后备用。临用时在酒精灯上加热溶化,冷至50 ℃,挑取因子血清1环,加入小套管中的半固体内,略加搅动,使其混匀,俟凝固后,将待检菌株接种于小套管中的半固体表层内,每天检查结果,待另一相细菌解离后,可从套管外的半固体表面取菌检查,或转种1%软琼脂斜面,于37 ℃培养后再做凝集试验。
5.5.4.3 Vi抗原的鉴定
用Vi因子血清检查。已知具有Vi抗原的菌型有: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
5.5.4.4 菌型的判定
根据血清学分型鉴定的结果,按照附录B或有关沙门氏菌属抗原表判定菌型。
6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的结果,报告25 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沙门氏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培养基和试剂
A.1 缓冲蛋白胨水(BPW)
A.1.1 成分
| 
				 蛋白胨  | 
			
				 10.0 g  | 
		
| 
				 氯化钠  | 
			
				 5.0 g  | 
		
| 
				 磷酸氢二钠(含12个结晶水)  | 
			
				 9.0 g  | 
		
| 
				 磷酸二氢钾  | 
			
				 1.5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2±0.2
A.1.2 制法
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搅混均匀,静置约10 min,煮沸溶解,调节pH,高压灭菌121 ℃,15 min。
A.2 乳糖肉汤(LB)
A.2.1 成分
| 
				 蛋白胨  | 
			
				 5.0 g  | 
		
| 
				 乳糖  | 
			
				 5.0 g  | 
		
| 
				 牛肉膏  | 
			
				 3.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6.9±0.2
A.2.2 制法
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搅混均匀,煮沸溶解,调节pH,高压灭菌121 ℃,15 min。
A.3 胰酪胨大豆肉汤(TSB)
A.3.1 成分
| 
				 胰胨  | 
			
				 17.0 g  | 
		
| 
				 多价胨  | 
			
				 3.0 g  | 
		
| 
				 氯化钠  | 
			
				 5.0 g  | 
		
| 
				 磷酸氢二钾  | 
			
				 2.5 g  | 
		
| 
				 葡萄糖  | 
			
				 2.5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2-7.4
A.3.2 制法
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搅拌溶解,调节pH,高压灭菌121 ℃,15 min。
A.4 再造脱脂奶粉
A.4.1 成分
| 
				 脱脂奶粉  | 
			
				 100.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A.4.2 制法
将脱水脱脂奶粉加入蒸馏水中,搅拌溶解,高压灭菌121 ℃,15 min。
A.5 1%煌绿水溶液(BG)
A.5.1 成分
| 
				 煌绿  | 
			
				 1.0 g  | 
		
| 
				 蒸馏水  | 
			
				 100 mL  | 
		
A.5.2 制法
溶解后,存放暗处,不少于1d,使其自然灭菌。
A.6 通用前增菌肉汤(UPB)
A.6.1 成分
| 
				 胰胨  | 
			
				 5.0 g  | 
		
| 
				 示蛋白胨  | 
			
				 5.0 g  | 
		
| 
				 磷酸二氢钾  | 
			
				 15.0 g  | 
		
| 
				 磷酸氢二钠  | 
			
				 7.0 g  | 
		
| 
				 氯化钠  | 
			
				 5.0 g  | 
		
| 
				 葡萄糖  | 
			
				 0.5 g  | 
		
| 
				 硫酸镁  | 
			
				 0.25 g  | 
		
| 
				 枸橼酸铁铵  | 
			
				 0.1 g  | 
		
| 
				 丙酮酸钠  | 
			
				 0.2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6.3±0.2
A.6.2 制法
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搅拌溶解,调节pH,高压灭菌121 ℃,15 min。
A.7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A.7.1 基础液
| 
				 蛋白胨  | 
			
				 10.0 g  | 
		
| 
				 牛肉膏  | 
			
				 5.0 g  | 
		
| 
				 氯化钠  | 
			
				 3.0 g  | 
		
| 
				 碳酸钙  | 
			
				 45.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0±0.2
除碳酸钙外,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煮沸溶解,再加入碳酸钙,调节pH,高压灭菌121 ℃,20 min。
A.7.2 硫代硫酸钠溶液
| 
				 硫代硫酸钠(含5个结晶水)  | 
			
				 50.0 g  | 
		
| 
				 蒸馏水  | 
			
				 加至100 mL  | 
		
| 
				 高压灭菌121 ℃,20 min。  | 
			
				 
  | 
		
A.7.3 碘溶液
| 
				 碘 片  | 
			
				 20.0 g  | 
		
| 
				 碘化钾  | 
			
				 25.0 g  | 
		
| 
				 蒸馏水  | 
			
				 加至100 mL  | 
		
将碘化钾充分溶解于少量的蒸馏水中,再投入碘片,振摇玻瓶至碘片全部溶解为止,然后加蒸馏水至规定的总量,贮存于棕色瓶内,塞紧瓶盖备用。
A.7.4 0.5%煌绿水溶液
| 
				 煌绿  | 
			
				 0.5 g  | 
		
| 
				 蒸馏水  | 
			
				 100 mL  | 
		
溶解后,存放暗处,不少于1d,使其自然灭菌。
A.7.5 牛胆盐溶液
| 
				 牛胆盐  | 
			
				 10.0 g  | 
		
| 
				 蒸馏水  | 
			
				 100 mL  | 
		
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高压灭菌121 ℃,20 min。
A.7.6 制法
| 
				 基础液  | 
			
				 900 mL  | 
		
| 
				 硫代硫酸钠溶液  | 
			
				 100 mL  | 
		
| 
				 碘溶液  | 
			
				 20.0 mL  | 
		
| 
				 煌绿水溶液  | 
			
				 2.0 mL  | 
		
| 
				 牛胆盐溶液  | 
			
				 50.0 mL  | 
		
临用前,按上列顺序,以无菌操作依次加入基础液中,每加入一种成分,均应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成分。
A.8 氯化镁孔雀绿大豆(RVS)增菌液
A.8.1 成分
| 
				 大豆胨  | 
			
				 5.0 g  | 
		
| 
				 氯化钠  | 
			
				 8.0 g  | 
		
| 
				 磷酸二氢钾  | 
			
				 1.4 g  | 
		
| 
				 磷酸氢二钾  | 
			
				 0.2 g  | 
		
| 
				 氯化镁  | 
			
				 400.0 g  | 
		
| 
				 孔雀绿  | 
			
				 0.04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5.2±0.1
A.8.2 制法
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整pH,定量分装于试管中,每管10mL,之后115℃高压湿热灭菌15min,冷却至室温备用。
A.9 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
A.9.1 成分
| 
				 蛋白胨  | 
			
				 5.0 g  | 
		
| 
				 乳糖  | 
			
				 4.0 g  | 
		
| 
				 磷酸氢二钠  | 
			
				 10.0 g  | 
		
| 
				 亚硒酸氢钠  | 
			
				 4.0 g  | 
		
| 
				 L-胱氨酸  | 
			
				 0.01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0±0.2
A.9.2 制法
除亚硒酸氢钠和L-胱氨酸外,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煮沸溶解,冷至55 ℃以下,以无菌操作加入亚硒酸氢钠和1 g/L L-胱氨酸溶液溶液10 mL(称取0.1 gL-胱氨酸,加1 mol/L氢氧化钠溶液15 mL,使溶解,再加无菌蒸馏水至100 mL即成,如为DL-胱氨酸,用量应加倍)。摇匀,调节pH。
A.10 亚硫酸铋(BS)琼脂
A.10.1 成分
| 
				 蛋白胨  | 
			
				 10.0 g  | 
		
| 
				 牛肉膏  | 
			
				 5.0 g  | 
		
| 
				 葡萄糖  | 
			
				 5.0 g  | 
		
| 
				 硫酸亚铁  | 
			
				 0.3 g  | 
		
| 
				 磷酸氢二钠  | 
			
				 4.0 g  | 
		
| 
				 煌 绿  | 
			
				 0.025 g或5.0g/L水溶液5.0mL  | 
		
| 
				 柠檬酸铋铵  | 
			
				 2.0 g  | 
		
| 
				 亚硫酸钠  | 
			
				 6.0 g  | 
		
| 
				 琼 脂  | 
			
				 18.0 g~2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5±0.2
A.10.2 制法
将前三种成分加入300 mL蒸馏水(制作基础液),硫酸亚铁和磷酸氢二钠分别加入20 mL和30 mL蒸馏水中,柠檬酸铋铵和亚硫酸钠分别加入另一20 mL和30 mL蒸馏水中,琼脂加入600 mL蒸馏水中。然后分别搅拌均匀,煮沸溶解。冷至80 ℃左右时,先将硫酸亚铁和磷酸氢二钠混匀,倒入基础液中,混匀。将柠檬酸铋铵和亚硫酸钠混匀,倒入基础液中,再混匀。调节pH,随即倾入琼脂液中,混合均匀,冷至50 ℃~55 ℃。加入煌绿溶液,充分混匀后立即倾注平皿。
注:本培养基不需要高压灭菌,在制备过程中不宜过分加热,避免降低其选择性,贮于室温暗处,超过48 h会降低其选择性,本培养基宜于当天制备,第二天使用。
A.11 HE 琼脂(Hektoen Enteric Agar)
A.11.1 成分
| 
				 蛋白胨  | 
			
				 12.0 g  | 
		
| 
				 牛肉膏  | 
			
				 3.0 g  | 
		
| 
				 乳糖  | 
			
				 12.0 g  | 
		
| 
				 蔗糖  | 
			
				 12.0 g  | 
		
| 
				 水杨素  | 
			
				 2 .0 g  | 
		
| 
				 胆盐  | 
			
				 20.0 g  | 
		
| 
				 氯化钠  | 
			
				 5.0 g  | 
		
| 
				 琼脂  | 
			
				 18.0 g~20.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 
				 0.4%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 
			
				 16.0 mL  | 
		
| 
				 Andrade指示剂  | 
			
				 20.0 mL  | 
		
| 
				 甲液  | 
			
				 20.0 mL  | 
		
| 
				 乙液  | 
			
				 20.0 mL  | 
		
pH 7.5±0.2
A.11.2 制法
将前面七种成分溶解于400 mL蒸馏水内作为基础液;将琼脂加入于600 mL蒸馏水内。然后分别搅拌均匀,煮沸溶解。加入甲液和乙液于基础液内,调节pH。再加入指示剂,并与琼脂液合并,待冷至50 ℃~55 ℃倾注平皿。
注:①本培养基不需要高压灭菌,在制备过程中不宜过分加热,避免降低其选择性。
②甲液的配制
| 
				 硫代硫酸钠  | 
			
				 34.0 g  | 
		
| 
				 柠檬酸铁铵  | 
			
				 4.0 g  | 
		
| 
				 蒸馏水  | 
			
				 100 mL  | 
		
③乙液的配制
| 
				 去氧胆酸钠  | 
			
				 10.0 g  | 
		
| 
				 蒸馏水  | 
			
				 100 mL  | 
		
④ Andrade 指示剂
| 
				 酸性复红  | 
			
				 0.5 g  | 
		
| 
				 1mol/L氢氧化钠溶液  | 
			
				 16.0 mL  | 
		
| 
				 蒸馏水  | 
			
				 100 mL  | 
		
将复红溶解于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数小时后如复红褪色不全,再加氢氧化钠溶液1 mL~2 mL。
A.12 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
A.12.1 成分
| 
				 酵母膏  | 
			
				 3.0 g  | 
		
| 
				 L-赖氨酸  | 
			
				 5.0 g  | 
		
| 
				 木糖  | 
			
				 3.75 g  | 
		
| 
				 乳糖  | 
			
				 7.5 g  | 
		
| 
				 蔗糖  | 
			
				 7.5 g  | 
		
| 
				 去氧胆酸钠  | 
			
				 2.5 g  | 
		
| 
				 柠檬酸铁铵  | 
			
				 0.8 g  | 
		
| 
				 硫代硫酸钠  | 
			
				 6.8 g  | 
		
| 
				 氯化钠  | 
			
				 5.0 g  | 
		
| 
				 琼脂  | 
			
				 15.0 g  | 
		
| 
				 酚红  | 
			
				 0.08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4±0.2
A.12.2 制法
除酚红和琼脂外,将其他成分加入400 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另将琼脂加入600 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
将上述两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指示剂,待冷至50 ℃~55 ℃倾注平皿。
注:本培养基不需要高压灭菌,在制备过程中不宜过分加热,避免降低其选择性,贮于室温暗处。本培养基宜于当天制备,第二天使用。
A.13 三糖铁(TSI)琼脂
A.13.1 成分
| 
				 蛋白胨  | 
			
				 20.0 g  | 
		
| 
				 牛肉膏  | 
			
				 5.0 g  | 
		
| 
				 乳 糖  | 
			
				 10.0 g  | 
		
| 
				 蔗 糖  | 
			
				 10.0 g  | 
		
| 
				 葡萄糖  | 
			
				 1.0 g  | 
		
| 
				 硫酸亚铁铵(含6个结晶水)  | 
			
				 0.2 g  | 
		
| 
				 酚 红  | 
			
				 0.025 g或5.0 g/L溶液5.0 mL  | 
		
| 
				 氯化钠  | 
			
				 5.0 g  | 
		
| 
				 硫代硫酸钠  | 
			
				 0.2 g  | 
		
| 
				 琼 脂  | 
			
				 12.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4±0.2
A.13.2 制法
除酚红和琼脂外,将其他成分加入400 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另将琼脂加入600 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
将上述两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指示剂,混匀,分装试管,每管约2 mL~4 mL,高压灭菌121 ℃ 10 min或115 ℃ 15 min,灭菌后置成高层斜面,呈桔红色。
A.14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
A.14.1 蛋白胨水
| 
				 蛋白胨(或胰蛋白胨)  | 
			
				 20.0 g  | 
		
| 
				 氯化钠  | 
			
				 5.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4±0.2
将上述成分加入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分装小试管,121 ℃高压灭菌15 min。
A.14.2 靛基质试剂
A.14.2.1 柯凡克试剂:将5 g对二甲氨基甲醛溶解于75 mL戊醇中,然后缓慢加入浓盐酸25 mL。
A.14.2.2 欧-波试剂:将1 g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解于95 mL95%乙醇内。然后缓慢加入浓盐酸20 mL。
A.14.3 试验方法
挑取小量培养物接种,在36 ℃±1 ℃培养1 d~2 d,必要时可培养4 d~5 d。加入柯凡克试剂约0.5 mL,轻摇试管,阳性者于试剂层呈深红色;或加入欧-波试剂约0.5 mL,沿管壁流下,覆盖于培养液表面,阳性者于液面接触处呈玫瑰红色。
注:蛋白胨中应含有丰富的色氯酸。每批蛋白胨买来后,应先用已知菌种鉴定后方可使用。
A.15 尿素琼脂(pH 7.2)
A.15.1 成分
| 
				 蛋白胨  | 
			
				 1.0 g  | 
		
| 
				 氯化钠  | 
			
				 5.0 g  | 
		
| 
				 葡萄糖  | 
			
				 1.0 g  | 
		
| 
				 磷酸二氢钾  | 
			
				 2.0 g  | 
		
| 
				 0.4%酚 红  | 
			
				 3.0 mL  | 
		
| 
				 琼 脂  | 
			
				 20.0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 
				 20%尿素溶液  | 
			
				 100 mL  | 
		
pH7.2±0.2
A.15.2 制法
除尿素、琼脂和酚红外,将其他成分加入400 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另将琼脂加入600 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
将上述两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指示剂后分装,121 ℃高压灭菌15 min。冷至50 ℃~55 ℃,加入经除菌过滤的尿素溶液。尿素的最终浓度为2%。分装于无菌试管内,放成斜面备用。
A.9.3 试验方法
挑取琼脂培养物接种,在36 ℃±1 ℃培养24 h,观察结果。尿素酶阳性者由于产碱而使培养基变为红色。
A.16 氰化钾 (KCN) 培养基
A.16.1 成分
| 
				 蛋白胨  | 
			
				 10.0 g  | 
		
| 
				 氯化钠  | 
			
				 5.0 g  | 
		
| 
				 磷酸二氢钾  | 
			
				 0.225 g  | 
		
| 
				 磷酸氢二钠  | 
			
				 5.64 g  | 
		
| 
				 蒸馏水  | 
			
				 1 000 mL  | 
		
| 
				 0.5%氰化钾  | 
			
				 20.0 mL  | 
		
A.16.2 制法
将除氰化钾以外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煮沸溶解,分装后121 ℃高压灭菌15 min。放在冰箱内使其充分冷却。每100 mL培养基加入0.5%氰化钾溶液2.0 mL(最后浓度为1:10 000),分装于无菌试管内,每管约4 mL,立刻用无菌橡皮塞塞紧,放在4 ℃冰箱内,至少可保存两个月。同时,将不加氰化钾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培养基,分装试管备用。
A.16.3 试验方法
将琼脂培养物接种于蛋白胨水内成为稀释菌液,挑取1环接种于氰化钾(KCN)培养基。并另挑取1环接种于对照培养基。在36 ℃±1 ℃培养1 d~2 d,观察结果。如有细菌生长即为阳性(不抑制),经2 d细菌不生长为阴性(抑制)。
注:氰化钾是剧毒药,使用时应小心,切勿沾染,以免中毒。夏天分装培养基应在冰箱内进行。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封口不严,氰化钾逐渐分解,产生氢氰酸气体逸出,以致药物浓度降低,细菌生长,因而造成假阳性反应。试验时对每一环节都要特别注意。
A.17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
A.17.1 成分
| 
				 蛋白胨  | 
			
				 5.0 g  | 
		
| 
				 酵母浸膏  | 
			
				 3.0 g  | 
		
| 
				 葡萄糖  | 
			
				 1.0 g  | 
		
| 
				 蒸馏水  | 
			
				 1000 mL  | 
		
| 
				 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  | 
			
				 1.0 mL  | 
		
| 
				 L-赖氨酸或DL-赖氨酸  | 
			
				 0.5 g/100 mL或1.0 g/100 mL  | 
		
pH 6.8±0.2
A.17.2 制法
除赖氨酸以外的成分加热溶解后,分装每瓶100 mL,分别加入赖氨酸。L-赖氨酸按0.5%加入,DL-赖氨酸按1%加入。调节pH。对照培养基不加赖氨酸。分装于无菌的小试管内,每管0.5 mL,上面滴加一层液体石蜡,115 ℃高压灭菌10 min。
A.12.3 试验方法
从琼脂斜面上挑取培养物接种,于36 ℃±1 ℃培养18 h~24 h,观察结果。氨基酸脱羧酶阳性者由于产碱,培养基应呈紫色。阴性者无碱性产物,但因葡萄糖产酸而使培养基变为黄色。对照管应为黄色。
A.18 糖发酵管
A.18.1 成分
| 
				 牛肉膏  | 
			
				 5.0 g  | 
		
| 
				 蛋白胨  | 
			
				 10.0 g  | 
		
| 
				 氯化钠  | 
			
				 3.0 g  | 
		
| 
				 磷酸氢二钠(含12个结晶水)  | 
			
				 2.0 g  | 
		
| 
				 0.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 
			
				 12.0 mL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7.4±0.2
A.18.2 制法
A.18.2.1 葡萄糖发酵管按上述成分配好后,调节pH。按0.5%加入葡萄糖,分装于有一个倒置小管的小试管内,121 ℃高压灭菌15 min。
A.18.2.2 其他各种糖发酵管可按上述成分配好后,分装每瓶100 mL,121 ℃高压灭菌15 min。另将各种糖类分别配好10%溶液,同时高压灭菌。将5 mL糖溶液加入于100 mL培养基内,以无菌操作分装小试管。
注:蔗糖不纯,加热后会自行水解者,应采用过滤法除菌。
A.18.3 试验方法:从琼脂斜面上挑取小量培养物接种,于36 ℃±1 ℃培养,一般2 d~3 d。迟缓反应需观察14 d~30 d。
A.19 ONPG培养基
A.19.1 成分
| 
				 邻硝基酚β-D半乳糖苷(ONPG) (O-Nitrophenyl-β-D-galactopyranoside)  | 
			
				 60.0 mg  | 
		
| 
				 0.01mol/L磷酸钠缓冲液(pH7.5)  | 
			
				 10.0 mL  | 
		
| 
				 1%蛋白胨水(pH7.5)  | 
			
				 30.0 mL  | 
		
A.19.2 制法
将ONPG溶于缓冲液内,加入蛋白胨水,以过滤法除菌,分装于无菌的小试管内,每管0.5 mL,用橡皮塞塞紧。
A.19.3 试验方法
自琼脂斜面上挑取培养物1满环接种于36 ℃±1 ℃培养1 h~3 h和24 h观察结果。如果β-半乳糖苷酶产生,则于1 h~3 h变黄色,如无此酶则24 h不变色。
A.20 半固体琼脂
A.20.1 成分
| 
				 牛肉膏  | 
			
				 0.3 g  | 
		
| 
				 蛋白胨  | 
			
				 1.0 g  | 
		
| 
				 氯化钠  | 
			
				 0.5 g  | 
		
| 
				 琼脂  | 
			
				 0.35g~0.4 g  | 
		
| 
				 蒸馏水  | 
			
				 100 mL  | 
		
pH 7.4±0.2
A.20.2 制法
按以上成分配好,煮沸溶解,调节pH。分装小试管。121 ℃高压灭菌15 min。直立凝固备用。
注:供动力观察、菌种保存、H抗原位相变异试验等用。
A.21 丙二酸钠培养基
A.21.1 成分
| 
				 酵母浸膏  | 
			
				 1.0 g  | 
		
| 
				 硫酸铵  | 
			
				 2.0 g  | 
		
| 
				 磷酸氢二钾  | 
			
				 0.6 g  | 
		
| 
				 磷酸二氢钾  | 
			
				 0.4 g  | 
		
| 
				 氯化钠  | 
			
				 2.0 g  | 
		
| 
				 丙二酸钠  | 
			
				 3.0 g  | 
		
| 
				 0.2%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 
			
				 12.0 mL  | 
		
| 
				 蒸馏水  | 
			
				 1 000 mL  | 
		
pH 6.8±0.2
A.21.2 制法
除指示剂以外的成分溶解于水,调节pH,再加入指示剂,分装试管,121 ℃高压灭菌15 min。
A.21.3 试验方法
用新鲜的琼脂培养物接种,于36 ℃±1 ℃培养48 h,观察结果。阳性者由绿色变为蓝色。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常见沙门氏菌抗原
B.1 常见沙门氏菌抗原
常见沙门氏菌抗原见表B.1。
表B.1 常见沙门氏菌抗原表
| 
				 
 菌 名  | 
			
				 
 拉丁菌名  | 
			
				 
 O 抗 原  | 
			
				 H抗原  | 
		||
| 
				 第1相  | 
			
				 第2相  | 
		||||
| 
				 A 群  | 
		|||||
|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 
			
				 S. Paratyphi A  | 
			
				 1,2,12  | 
			
				 a  | 
			
				 [1,5]  | 
		|
| 
				 B 群  | 
		|||||
| 
				 基桑加尼沙门氏菌  | 
			
				 S. Kisangani  | 
			
				 1,4,[5],12  | 
			
				 a  | 
			
				 1,2  | 
		|
| 
				 阿雷查瓦莱塔沙门氏菌  | 
			
				 S. Arechavaleta  | 
			
				 4,[5],12  | 
			
				 a  | 
			
				 1,7  | 
		|
| 
				 马流产沙门氏菌  | 
			
				 S. Abortusequi  | 
			
				 4,12  | 
			
				 -  | 
			
				 e,n,x,  | 
		|
|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 
			
				 S. Paratyphi B  | 
			
				 1,4,[5],12  | 
			
				 b  | 
			
				 1,2  | 
		|
| 
				 利密特沙门氏菌  | 
			
				 S. Limete  | 
			
				 1,4,12,[27]  | 
			
				 b  | 
			
				 1,5  | 
		|
| 
				 阿邦尼沙门氏菌  | 
			
				 S. Abony  | 
			
				 1,4,[5],12,27  | 
			
				 b  | 
			
				 e,n,x  | 
		|
| 
				 维也钠沙门氏菌  | 
			
				 S. Wien  | 
			
				 1,4,12,[27]  | 
			
				 b  | 
			
				 l,w  | 
		|
| 
				 伯里沙门氏菌  | 
			
				 S. Bury  | 
			
				 4,12,[27]  | 
			
				 c  | 
			
				 z6  | 
		|
| 
				 斯坦利沙门氏菌  | 
			
				 S. Stanley  | 
			
				 1,4,[5],12,[27]  | 
			
				 d  | 
			
				 1,2  | 
		|
| 
				 圣保罗沙门氏菌  | 
			
				 S. Saintpaul  | 
			
				 1,4,[5],12  | 
			
				 e,h  | 
			
				 1,2  | 
		|
| 
				 里定沙门氏菌  | 
			
				 S. Reading  | 
			
				 1,4,[5],12  | 
			
				 e,h  | 
			
				 1,5  | 
		|
| 
				 彻斯特沙门氏菌  | 
			
				 S. Chester  | 
			
				 1,4,[5],12  | 
			
				 e,h  | 
			
				 e,n,x  | 
		|
| 
				 德尔卑沙门氏菌  | 
			
				 S. Derby  | 
			
				 1,4,[5],12  | 
			
				 f,g  | 
			
				 [1,2]  | 
		|
| 
				 阿贡纳沙门氏菌  | 
			
				 S. Agona  | 
			
				 1,4,[5],12  | 
			
				 f,g,s  | 
			
				 [1,2]  | 
		|
| 
				 埃森沙门氏菌  | 
			
				 S. Essen  | 
			
				 4,12  | 
			
				 g,m  | 
			
				 -  | 
		|
| 
				 加利福尼亚沙门氏菌  | 
			
				 S. California  | 
			
				 4,12  | 
			
				 g,m,t  | 
			
				 [z67]  | 
		|
| 
				 金斯敦沙门氏菌  | 
			
				 S. Kingston  | 
			
				 1,4,[5],12,[27]  | 
			
				 g,s,t  | 
			
				 [1,2]  | 
		|
| 
				 布达佩斯沙门氏菌  | 
			
				 S. Budapest  | 
			
				 1,4,12,[27]  | 
			
				 g,t  | 
			
				 -  | 
		|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S. Typhimurium  | 
			
				 1,4,[5],12  | 
			
				 i  | 
			
				 1,2  | 
		|
| 
				 拉古什沙门氏菌  | 
			
				 S. Lagos  | 
			
				 1,4,[5],12  | 
			
				 i  | 
			
				 1,5  | 
		|
| 
				 布雷登尼沙门氏菌  | 
			
				 S. Bredeney  | 
			
				 1,4,12,[27]  | 
			
				 l,v  | 
			
				 1,7  | 
		|
| 
				 基尔瓦沙门氏菌Ⅱ  | 
			
				 S. Kilwa Ⅱ  | 
			
				 4,12  | 
			
				 l,w  | 
			
				 e,n,x  | 
		|
| 
				 海德尔堡沙门氏菌  | 
			
				 S. Heidelberg  | 
			
				 1,4,[15],12  | 
			
				 r  | 
			
				 1,2  | 
		|
| 
				 印地安纳沙门氏菌  | 
			
				 S. Indiana  | 
			
				 1,4,12  | 
			
				 z  | 
			
				 1,7  | 
		|
| 
				 斯坦利维尔沙门氏菌  | 
			
				 S. Stanleyville  | 
			
				 1,4,[5],12.[27]  | 
			
				 z4,z23  | 
			
				 [1,2]  | 
		|
| 
				 伊图里沙门氏菌  | 
			
				 S. Ituri  | 
			
				 1,4,12  | 
			
				 z10  | 
			
				 1,5  | 
		|
| 
				 C1 群  | 
		|||||
| 
				 奥斯陆沙门氏菌  | 
			
				 S. Oslo  | 
			
				 6,7,14  | 
			
				 a  | 
			
				 e,n,x  | 
		|
| 
				 爱丁保沙门氏菌  | 
			
				 S. Edinburg  | 
			
				 6,7, 14  | 
			
				 b  | 
			
				 1,5  | 
		|
| 
				 布隆方丹沙门氏菌Ⅱ  | 
			
				 S. BloemfonteinⅡ  | 
			
				 6,7  | 
			
				 b  | 
			||
|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 
			
				 S. Paratyphi C  | 
			
				 6,7,[Vi]  | 
			
				 c  | 
			
				 1,5  | 
		|
| 
				 猪霍乱沙门氏菌  | 
			
				 S. Choleraesuis  | 
			
				 6,7  | 
			
				 c  | 
			
				 1,5  | 
		|
| 
				 猪伤寒沙门氏菌  | 
			
				 S. Typhisuis  | 
			
				 6,7  | 
			
				 c  | 
			
				 1,5  | 
		|
| 
				 罗米他沙门氏菌  | 
			
				 S. Lomita  | 
			
				 6,7  | 
			
				 e,h  | 
			
				 1,5  | 
		|
| 
				 布伦登卢普沙门氏菌  | 
			
				 S. Braenderup  | 
			
				 6,7, 14  | 
			
				 e,h  | 
			
				 e,n,z15  | 
		|
| 
				 里森沙门氏菌  | 
			
				 S. Rissen  | 
			
				 6,7, 14  | 
			
				 f,g  | 
			
				 -  | 
		|
| 
				 蒙得维的亚沙门氏菌  | 
			
				 S. Montevideo  | 
			
				 6,7, 14  | 
			
				 g,m,[p],s  | 
			
				 [1,2,7]  | 
		|
| 
				 里吉尔沙门氏菌  | 
			
				 S. Riggil  | 
			
				 6,7  | 
			
				 g,[t]  | 
			
				 -  | 
		|
| 
				 奥雷宁堡沙门氏菌  | 
			
				 S. Oranieburg  | 
			
				 6,7, 14  | 
			
				 m,t  | 
			
				 [2,5,7]  | 
		|
| 
				 奥里塔蔓林沙门氏菌  | 
			
				 S. Oritamerin  | 
			
				 6,7  | 
			
				 i  | 
			
				 1,5  | 
		|
| 
				 汤卜逊沙门氏菌  | 
			
				 S. Thompson  | 
			
				 6,7, 14  | 
			
				 k  | 
			
				 1,5  | 
		|
| 
				 康科德沙门氏菌  | 
			
				 S. Concord  | 
			
				 6,7  | 
			
				 l,v  | 
			
				 1,2  | 
		|
| 
				 伊鲁木沙门氏菌  | 
			
				 S. Irumu  | 
			
				 6,7  | 
			
				 l,v  | 
			
				 1,5  | 
		|
| 
				 姆卡巴沙门氏菌  | 
			
				 S. Mkamba  | 
			
				 6,7  | 
			
				 l,v  | 
			
				 1,6  | 
		|
| 
				 波恩沙门氏菌  | 
			
				 S. Bonn  | 
			
				 6,7  | 
			
				 l,v  | 
			
				 e,n,x  | 
		|
| 
				 波茨坦沙门氏菌  | 
			
				 S. Potsdam  | 
			
				 6,7, 14  | 
			
				 l,v  | 
			
				 e,n,z15  | 
		|
| 
				 格但斯克沙门氏菌  | 
			
				 S. Gdansk  | 
			
				 6,7, 14  | 
			
				 l,v  | 
			
				 z6  | 
		|
| 
				 维尔肖沙门氏菌  | 
			
				 S. Virchow  | 
			
				 6,7, 14  | 
			
				 r  | 
			
				 1,2  | 
		|
| 
				 婴儿沙门氏菌  | 
			
				 S. Infantis  | 
			
				 6,7, 14  | 
			
				 r  | 
			
				 1,5  | 
		|
| 
				 巴布亚沙门氏菌  | 
			
				 S. Papuana  | 
			
				 6,7  | 
			
				 r  | 
			
				 e,n,z15  | 
		|
| 
				 巴累利沙门氏菌  | 
			
				 S. Bareilly  | 
			
				 6,7, 14  | 
			
				 y  | 
			
				 1,5  | 
		|
| 
				 哈特福德沙门氏菌  | 
			
				 S. Hartford  | 
			
				 6,7  | 
			
				 y  | 
			
				 e,n,x  | 
		|
| 
				 三河岛沙门氏菌  | 
			
				 S. Mikawasima  | 
			
				 6,7, 14  | 
			
				 y  | 
			
				 e,n,z15  | 
		|
| 
				 姆班达卡沙门氏菌  | 
			
				 S. Mbandaka  | 
			
				 6,7, 14  | 
			
				 z10  | 
			
				 e,n,z15  | 
		|
| 
				 田纳西沙门氏菌  | 
			
				 S. Tennessee  | 
			
				 6,7, 14  | 
			
				 z29  | 
			
				 [1,2,7]  | 
		|
| 
				 布伦登卢普沙门氏菌  | 
			
				 S. Braenderup  | 
			
				 6,7, 14  | 
			
				 e,h  | 
			
				 e,n,z15  | 
		|
| 
				 耶路撒冷沙门氏菌  | 
			
				 S. Jerusalem  | 
			
				 6,7, 14  | 
			
				 z10  | 
			
				 l,w  | 
		|
| 
				 C2 群  | 
		|||||
| 
				 习志野沙门氏菌  | 
			
				 S.Narashino  | 
			
				 6.8  | 
			
				 a  | 
			
				 e,n,x  | 
		|
| 
				 名古屋沙门氏菌  | 
			
				 S.Nagoya  | 
			
				 6,8  | 
			
				 b  | 
			
				 1,5  | 
		|
| 
				 加瓦尼沙门氏菌  | 
			
				 S.Gatuni  | 
			
				 6,8  | 
			
				 b  | 
			
				 e,n,x  | 
		|
| 
				 慕尼黑沙门氏菌  | 
			
				 S.Muenchen  | 
			
				 6,8  | 
			
				 d  | 
			
				 1,2  | 
		|
| 
				 蔓哈顿沙门氏菌  | 
			
				 S.Manhattan  | 
			
				 6,8  | 
			
				 d  | 
			
				 1,5  | 
		|
| 
				 纽波特沙门氏菌  | 
			
				 S.Newport  | 
			
				 6,8,20  | 
			
				 e,h  | 
			
				 1,2  | 
		|
| 
				 科特布斯沙门氏菌  | 
			
				 S.Kottbus  | 
			
				 6,8  | 
			
				 e,h  | 
			
				 1,5  | 
		|
| 
				 茨昂威沙门氏菌  | 
			
				 S.Tshiongwe  | 
			
				 6,8  | 
			
				 e,h  | 
			
				 e,n,z15  | 
		|
| 
				 林登堡沙门氏菌  | 
			
				 S.Lindenburg  | 
			
				 6,8  | 
			
				 i  | 
			
				 1,2  | 
		|
| 
				 塔科拉迪沙门氏菌  | 
			
				 S.Takoradi  | 
			
				 6,8  | 
			
				 i  | 
			
				 1,5  | 
		|
| 
				 波那雷恩沙门氏菌  | 
			
				 S.Bonariensis  | 
			
				 6,8  | 
			
				 i  | 
			
				 e,n,x  | 
		|
| 
				 利齐菲尔德沙门氏菌  | 
			
				 S.Litchfield  | 
			
				 6,8  | 
			
				 l,v  | 
			
				 1,2  | 
		|
| 
				 病牛沙门氏菌  | 
			
				 S.Bovismorbificans  | 
			
				 6,8, 20  | 
			
				 r,[i]  | 
			
				 1,5  | 
		|
| 
				 查理沙门氏菌  | 
			
				 S.Chailey  | 
			
				 6,8  | 
			
				 z4,z23  | 
			
				 e,n,z15  | 
		|
| 
				 C3 群  | 
		|||||
| 
				 巴尔多沙门氏菌  | 
			
				 S. Bardo  | 
			
				 8  | 
			
				 e,h  | 
			
				 1,2  | 
		|
| 
				 依麦克沙门氏菌  | 
			
				 S. Emek  | 
			
				 8,20  | 
			
				 g,m,s  | 
			
				 -  | 
		|
| 
				 肯塔基沙门氏菌  | 
			
				 S. Kentucky  | 
			
				 8, 20  | 
			
				 i  | 
			
				 z6  | 
		|
| 
				 D 群  | 
		|||||
| 
				 仙台沙门氏菌  | 
			
				 S. Sendai  | 
			
				 1,9,12  | 
			
				 a  | 
			
				 1,5  | 
		|
| 
				 伤寒沙门氏菌  | 
			
				 S. Typhi  | 
			
				 9,12,[Vi]  | 
			
				 d  | 
			
				 -  | 
		|
| 
				 塔西沙门氏菌  | 
			
				 S. Tarshyne  | 
			
				 9,12  | 
			
				 d  | 
			
				 1,6  | 
		|
| 
				 伊斯特本沙门氏菌  | 
			
				 S. Eastbourne  | 
			
				 1,9,12  | 
			
				 e,h  | 
			
				 1,5  | 
		|
| 
				 以色列沙门氏菌  | 
			
				 S. Israel  | 
			
				 9,12  | 
			
				 e,h  | 
			
				 e,n,z15  | 
		|
| 
				 肠炎沙门氏菌  | 
			
				 S. Enteritidis  | 
			
				 1,9,12  | 
			
				 g,m  | 
			
				 [1,7]  | 
		|
| 
				 布利丹沙门氏菌  | 
			
				 S. Blegdam  | 
			
				 9,12  | 
			
				 g,m,q  | 
			
				 -  | 
		|
| 
				 沙门氏菌 Ⅱ  | 
			
				 Salmonella Ⅱ  | 
			
				 1,9,12  | 
			
				 g,m,[s],t  | 
			
				 [1,5,7]  | 
		|
| 
				 都柏林沙门氏菌  | 
			
				 S. Dublin  | 
			
				 1,9,12,[Vi]  | 
			
				 g,p  | 
			
				 -  | 
		|
| 
				 芙蓉沙门氏菌  | 
			
				 S. Seremban  | 
			
				 9,12  | 
			
				 i  | 
			
				 1,5  | 
		|
| 
				 巴拿马沙门氏菌  | 
			
				 S. Panama  | 
			
				 1,9,12  | 
			
				 l,v  | 
			
				 1,5  | 
		|
| 
				 戈丁根沙门氏菌  | 
			
				 S. Goettingen  | 
			
				 9,12  | 
			
				 l,v  | 
			
				 e,n,z15  | 
		|
| 
				 爪哇安纳沙门氏菌  | 
			
				 S. Javiana  | 
			
				 1,9,12  | 
			
				 L,z28  | 
			
				 1,5  | 
		|
| 
				 鸡-雏沙门氏菌  | 
			
				 S. Gallinarum-Pullorum  | 
			
				 1,9,12  | 
			
				 -  | 
			
				 -  | 
		|
| 
				 E1 群  | 
		|||||
| 
				 奥凯福科沙门氏菌  | 
			
				 S. Okefoko  | 
			
				 3,10  | 
			
				 c  | 
			
				 z6  | 
		|
| 
				 瓦伊勒沙门氏菌  | 
			
				 S. Vejle  | 
			
				 3,{10},{15}  | 
			
				 e,h  | 
			
				 1,2  | 
		|
| 
				 明斯特沙门氏菌  | 
			
				 S. Muenster  | 
			
				 3,{10}{15}{15,34}  | 
			
				 e,h  | 
			
				 1,5  | 
		|
| 
				 鸭沙门氏菌  | 
			
				 S. Anatum  | 
			
				 3, {10}{15}{15,34}  | 
			
				 e,h  | 
			
				 1,6  | 
		|
| 
				 纽兰沙门氏菌  | 
			
				 S. Newlands  | 
			
				 3,{10},{15,34}  | 
			
				 e,h  | 
			
				 e,n,x  | 
		|
| 
				 火鸡沙门氏菌  | 
			
				 S. Meleagridis  | 
			
				 3, {10}{15}{15,34}  | 
			
				 e,h  | 
			
				 l,w  | 
		|
| 
				 雷根特沙门氏菌  | 
			
				 S. Regent  | 
			
				 3,10  | 
			
				 f,g,[s]  | 
			
				 [1,6]  | 
		|
| 
				 西翰普顿沙门氏菌  | 
			
				 S. Westhampton  | 
			
				 3,{10}{15}{15,34}  | 
			
				 g,s,t  | 
			
				 -  | 
		|
| 
				 阿姆德尔尼斯沙门氏菌  | 
			
				 S. Amounderness  | 
			
				 3,10  | 
			
				 i  | 
			
				 1,5  | 
		|
| 
				 新罗歇尔沙门氏菌  | 
			
				 S. New-Rochelle  | 
			
				 3,10  | 
			
				 k  | 
			
				 l,w  | 
		|
| 
				 恩昌加沙门氏菌  | 
			
				 S. Nchanga  | 
			
				 3,{10}{15}  | 
			
				 l,v  | 
			
				 1,2  | 
		|
| 
				 新斯托夫沙门氏菌  | 
			
				 S. Sinstorf  | 
			
				 3,10  | 
			
				 l,v  | 
			
				 1,5  | 
		|
| 
				 伦敦沙门氏菌  | 
			
				 S. London  | 
			
				 3,{10}{15}  | 
			
				 l,v  | 
			
				 1,6  | 
		|
| 
				 吉韦沙门氏菌  | 
			
				 S. Give  | 
			
				 3,{10}{15}{15,34}  | 
			
				 l,v  | 
			
				 1,7  | 
		|
| 
				 鲁齐齐沙门氏菌  | 
			
				 S. Ruzizi  | 
			
				 3,10  | 
			
				 l,v  | 
			
				 e,n,z15  | 
		|
| 
				 乌干达沙门氏菌  | 
			
				 S. Uganda  | 
			
				 3,{10}{15}  | 
			
				 l,z13  | 
			
				 1,5  | 
		|
| 
				 乌盖利沙门氏菌  | 
			
				 S. Ughelli  | 
			
				 3,10  | 
			
				 r  | 
			
				 1,5  | 
		|
| 
				 韦太夫雷登沙门氏菌  | 
			
				 S. Weltevreden  | 
			
				 3,{10}{15}  | 
			
				 r  | 
			
				 z6  | 
		|
| 
				 克勒肯威尔沙门氏菌  | 
			
				 S. Clerkenwell  | 
			
				 3,10  | 
			
				 z  | 
			
				 l,w  | 
		|
| 
				 列克星敦沙门氏菌  | 
			
				 S. Lexington  | 
			
				 3,{10}{15}{15,34}  | 
			
				 z10  | 
			
				 1,5  | 
		|
| 
				 E4 群  | 
		|||||
| 
				 萨奥沙门氏菌  | 
			
				 S. Sao  | 
			
				 1,3,19  | 
			
				 e,h  | 
			
				 e,n,z15  | 
		|
| 
				 卡拉巴尔沙门氏菌  | 
			
				 S. Calabar  | 
			
				 1,3,19  | 
			
				 e,h  | 
			
				 l,w  | 
		|
| 
				 山夫登堡沙门氏菌  | 
			
				 S. Senftenberg  | 
			
				 1,3,19  | 
			
				 g,[s],t  | 
			
				 -  | 
		|
| 
				 斯特拉特福沙门氏菌  | 
			
				 S. Stratford  | 
			
				 1,3,19  | 
			
				 i  | 
			
				 1,2  | 
		|
| 
				 塔克松尼沙门氏菌  | 
			
				 S. Taksony  | 
			
				 1,3,19  | 
			
				 i  | 
			
				 z6  | 
		|
| 
				 索恩保沙门氏菌  | 
			
				 S. Schoeneberg  | 
			
				 1,3,19  | 
			
				 z  | 
			
				 e,n,z15  | 
		|
| 
				 F 群  | 
		|||||
| 
				 昌丹斯沙门氏菌  | 
			
				 S. Chandans  | 
			
				 11  | 
			
				 d  | 
			
				 [e,n,x]  | 
		|
| 
				 阿柏丁沙门氏菌  | 
			
				 S. Aberdeen  | 
			
				 11  | 
			
				 i  | 
			
				 1,2  | 
		|
| 
				 布里赫姆沙门氏菌  | 
			
				 S. Brijbhumi  | 
			
				 11  | 
			
				 i  | 
			
				 1,5  | 
		|
| 
				 威尼斯沙门氏菌  | 
			
				 S. Veneziana  | 
			
				 11  | 
			
				 i  | 
			
				 e,n,x  | 
		|
| 
				 阿巴特图巴沙门氏菌  | 
			
				 S. Abaetetuba  | 
			
				 11  | 
			
				 k  | 
			
				 1,5  | 
		|
| 
				 鲁比斯劳沙门氏菌  | 
			
				 S. Rubislaw  | 
			
				 11  | 
			
				 r  | 
			
				 e,n,x  | 
		|
| 
				 其 他 群  | 
		|||||
| 
				 浦那沙门氏菌  | 
			
				 S.Poona  | 
			
				 1,13,22  | 
			
				 z  | 
			
				 1,6  | 
		|
| 
				 里特沙门氏菌  | 
			
				 S.Ried  | 
			
				 1,13,22  | 
			
				 z4,z23  | 
			
				 [e,n,z15]  | 
		|
| 
				 密西西比沙门氏菌  | 
			
				 S.Mississippi  | 
			
				 1,13,23  | 
			
				 b  | 
			
				 1,5  | 
		|
| 
				 古巴沙门氏菌  | 
			
				 S.Cubana  | 
			
				 1,13,23  | 
			
				 z29  | 
			
				 -  | 
		|
| 
				 苏拉特沙门氏菌  | 
			
				 S.Surat  | 
			
				 [1],6,14,[25]  | 
			
				 r,[i]  | 
			
				 e,n,z15  | 
		|
| 
				 松兹瓦尔沙门氏菌  | 
			
				 S.Sundsvall  | 
			
				 [1],6,14,[25]  | 
			
				 z  | 
			
				 e,n,x  | 
		|
| 
				 非丁伏斯沙门氏菌  | 
			
				 S.Hvittingfoss  | 
			
				 16  | 
			
				 b  | 
			
				 e,n,x  | 
		|
| 
				 威斯敦沙门氏菌  | 
			
				 S.Weston  | 
			
				 16  | 
			
				 e,h  | 
			
				 z6  | 
		|
| 
				 上海沙门氏菌  | 
			
				 S.Shanghai  | 
			
				 16  | 
			
				 l,v  | 
			
				 1,6  | 
		|
| 
				 自贡沙门氏菌  | 
			
				 S.Zigong  | 
			
				 16  | 
			
				 l,w  | 
			
				 1,5  | 
		|
| 
				 巴圭达沙门氏菌  | 
			
				 S.Baguida  | 
			
				 21  | 
			
				 z4,z23  | 
			
				 -  | 
		|
| 
				 迪尤波尔沙门氏菌  | 
			
				 S.Dieuoppeul  | 
			
				 28  | 
			
				 i  | 
			
				 1,7  | 
		|
| 
				 卢肯瓦尔德沙门氏菌  | 
			
				 S.Luckenwalde  | 
			
				 28  | 
			
				 z10  | 
			
				 e,n,z15  | 
		|
| 
				 拉马特根沙门氏菌  | 
			
				 S.Ramatgan  | 
			
				 30  | 
			
				 k  | 
			
				 1,5  | 
		|
| 
				 阿德莱沙门氏菌  | 
			
				 S.Adelaide  | 
			
				 35  | 
			
				 f,g  | 
			
				 -  | 
		|
| 
				 旺兹沃思沙门氏菌  | 
			
				 S.Wandsworth  | 
			
				 39  | 
			
				 b  | 
			
				 1,2  | 
		|
| 
				 雷俄格伦德沙门氏菌  | 
			
				 S.Riogrande  | 
			
				 40  | 
			
				 b  | 
			
				 1,5  | 
		|
| 
				 莱瑟沙门氏菌  | 
			
				 S.Lethe Ⅱ  | 
			
				 41  | 
			
				 g,t  | 
			
				 -  | 
		|
| 
				 达莱姆沙门氏菌  | 
			
				 S.Dahlem  | 
			
				 48  | 
			
				 k  | 
			
				 e,n,z15  | 
		|
| 
				 沙门氏菌IIIb  | 
			
				 Salmonella IIIb  | 
			
				 61  | 
			
				 l,v  | 
			
				 1,5,7  | 
		|
注:关于表内符号的说明:
{}={}内O因子具有排他性。在血清型中{}内的因子不能与其他{}内的因子同时存在,例如在O:3,10群中当菌株产生O:15或O:15,34因子时它替代了O:10因子。
[]= O(无下划线)或H因子的存在或不存在与噬菌体转化无关,例如O:4群中的[5]因子。H因子在[]内时表示在野生菌株中罕见,例如极大多数S.Paratyphi A具有一个位相(a),罕有第2相(1,5)菌株。因此,用1,2,12:a:[1,5]表示。
_=下划线时表示该O因子是由噬菌体溶原化产生的。
下一篇:世界上最致命病毒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