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LEE毒力岛和EAF质粒(编码束状菌毛)
典型EPEC(含有LEE和70-100kb的大毒力质粒EAF)
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特别是0-6个月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EPEC引起的婴儿腹泻可达30-40%。上世纪40-50年代之前,EPEC常引起发达国家婴幼儿腹泻的暴发
非典型EPEC(含有LEE但不含毒力质粒EAF)
发达国家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并能引起发达国家婴幼儿和成人的腹泻暴发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肠毒素和定植因子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LT):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使胞内cAMP水平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内水、钠、氯等过度分泌至肠腔,导致腹泻
耐热肠毒素(ST): 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苷环化酶, 使胞内cGMP升高而导致腹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侵袭性大质粒
细菌经消化道进入大肠后,穿过粘液层,粘附到肠上皮细胞 上,引起细胞内吞,被带入细胞内空泡中。其毒力主要表现在能使空泡破坏,细菌进入上皮细胞胞浆中增殖,最后杀死细胞,再扩散到邻近细胞,导致组织破坏和随后的炎症发生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毒素和粘附素
肠集聚耐热毒素 ( enteroaggregative heat-stable toxin, EAST)和不耐热毒素(plasmid encoding toxin,Pet),可导致大量液体分泌
细菌通过集聚性粘附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表面聚集,形成砖状排列,使微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志贺毒素(Stx)和LEE毒力岛
EHEC产生的毒素能使vero细胞产生病变,故称vero毒素;亦称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 ,SLT )或志贺毒素Stx ;
EHEC的Stx分两型,StxⅠ和 StxⅡ,两型毒素均由溶原性噬菌体介导。
人们把产生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统称为STEC (Shiga toxin-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 包括EHEC, 并不是所有的产Stx毒素的大肠杆菌都能引起出血性肠炎或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HUS在产生StxⅡ的EHEC中较多,因其能选择性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
下一篇: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