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胞外菌突破人体的皮肤和粘膜第一道防线后,在组织中首先遇到据守第二道防线的中性粒细胞对它们吞噬。若病菌毒力不强、数量不多,则会被消灭,不会形成感染。组织中的补体等体液因素对病菌也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如果第二道防线不够坚固,不能完全阻挡病菌,则由病菌诱发的第三道防线,即获得性免疫防御功能投入战斗。对付胞外菌,主要是特异性体液免疫防御功能。抗体是体液免疫的产物,它们具有多种功能。IgG类抗体有调理病菌减小其毒力,促进和加强中性粒细胞对病菌的吞噬、杀灭作用;IgM、IgG类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系统,产生攻膜复合体,有杀死或溶解病菌作用;分泌型IgA类抗体存在于肠道、呼吸道等粘膜表面,可以阻止病菌在这些部位的停留定殖,有预防作用;分泌型IgA类抗体也可在初乳中出现,所以也有将母体的免疫力传递给婴儿的作用;抗毒素是针对细菌外毒素的抗体,这种抗体具有中和外毒素的作用。
参与胞外菌特异性细胞免疫的T细胞主要是CD4- Th2细胞。它们除协同B细胞产生抗体外,尚能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引起局部炎症,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指引和活化中性粒细胞等。胞外菌侵入人体后,要通过上述人体的三道防线,受到先天的和后天获得的两种免疫系统的防御,大多数不形成感染,或形成后最终消失,患者康复;但有些胞外菌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来逃避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肺炎链球菌等在胞壁外形成抗吞噬的荚膜;淋病奈瑟氏菌的菌毛不断发生突变,使原有的抗菌毛抗体无效;流感嗜血杆菌等产生IgA蛋白酶,降解宿主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抗体;福氏志贺氏菌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等,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上一篇:抗病毒免疫简介
下一篇:抗胞内菌免疫简介
相关文章: | |
抗胞内菌免疫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