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苦丁茶对五种常见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测定苦丁茶汤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五种病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 苦丁茶对所测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0mg/ml, 表皮葡萄球菌50mg/ml,变形杆菌100mg/ml,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均>100mg/ml。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苦丁茶均呈中度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苦丁茶呈高度敏感,变形杆菌对苦丁茶呈低度敏感,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对苦丁茶均呈耐药。
【关键词】 苦丁茶;细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苦丁茶又名皋卢、瓜卢,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饮品。远在东汉时的《桐君录》(已经遗失)中就曾记载作为贡品供皇家享用。民间记载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便、解酒功能,对咽喉肿痛、口腔炎、牙龈炎、便秘等疾病效果显著[1~3],但其药理学研究不多,我们研究了苦丁茶的抗菌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药物
苦丁茶水煮浓缩液。药物制备:100g苦丁茶加10倍量蒸馏水小火煮沸2次,每次1h,合并2次水煮液,四层纱布过滤,浓缩至100g/100ml,调整pH至7.0~7.2,4℃冰箱保存备用。
1.2 菌种
所用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耐青霉素类药物菌株)。菌种的培养及菌液的配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用MH琼脂平板培养,37℃培养18h;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用沙保弱琼脂平板培养,28℃培养48~72h备用。菌液取细菌生理盐水用0.5麦氏管比浊配成。
1.3 培养基制备
MH琼脂按平板常规方法制备:MH琼脂38g/蒸馏水1000ml;MH肉汤按常规方法制备:MH肉汤27g/蒸馏水1000ml;沙保弱琼脂培养基制备:沙保弱琼脂27g/蒸馏水1000ml。
1.4 试验器材
打孔器、高压蒸汽灭菌器、冰箱、恒温培养箱、无菌工作台等。
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用苦丁茶对各菌株进行抑菌试验,观察苦丁茶对五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2.1 琼脂扩散法
用灭菌棉签蘸取供试菌液(0.5麦氏管比浊),均匀涂布于MH琼脂平板上,然后用直径6mm的琼脂打孔器均匀打孔,每板4孔,去除孔内琼脂并适当封闭孔底。将供试药液加于孔中,以满而不溢为宜并作好标记,并且以MH肉汤作为阴性对照。置4℃冰箱中作用1h后取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变形杆菌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18~24h,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28℃培养48h,观察结果。
2.2 试管稀释法
取无菌试管6支,第1管加入1.8ml MH肉汤,2~5管加入1ml MH肉汤。以无菌操作吸取已制备好的供试药液0.2ml加入第1管中,混匀后吸取1ml加入第2管中,依次倍比稀释至第5管弃去1ml,第6管加入2ml MH肉汤作为对照管。每管加入菌液50μl。细菌37℃培养18~24h,真菌培养48~72h后观察结果。能够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MIC)。
3 实验结果
3.1 琼脂扩散法实验结果
为了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琼脂扩散法实验结果的判断采用《中药制用经验录》的方法[4]表示。即抑菌环直径在0.8cm或以下的,记(-)号,为不敏感;抑菌环直径在0.8~1.30cm,记(+)号,为低度敏感;抑菌环直径在1.31~1.90cm,记(++)号,为中度敏感;抑菌环直径在1.91~2.5cm,记(+++)号,为高度敏感。
3.2 试管稀释法实验结果
苦丁茶对所测病原菌的MIC
4 讨论
本实验用琼脂扩散法对苦丁茶的抑菌作用作了定性检定,然后用试管稀释法对其药理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苦丁茶对五种细菌的抑菌作用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得到的结果相符。以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次之,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两种真菌的效果较差或未见抑菌作用,为临床防治所试敏感病原菌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另本实验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为耐青霉素类药物菌株,苦丁茶对两者的效果均很好,这就为苦丁茶在临床抗耐药菌上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
由实验结果可知苦丁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抑菌效果较为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和有关文献报道相符[5],但上述报道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不是耐青霉素类药物菌株,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未见报道,这些是我们比前面报道新颖的地方。同时据报道[5]苦丁茶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有明显效果,本实验为苦丁茶在咽喉肿痛、口腔炎、牙龈炎、便秘、痢疾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用苦丁茶含服或喝苦丁茶液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文亮,王守经.苦丁茶的保健功能研究与开发前景[J].饮料工业,2008,11(5):12-13.
[2]陈文德,李贤伟,彭培好,等.苦丁茶资源及四川民间苦丁茶[J].福建茶叶,2004(1):9-10.
[3]向化林,许宏大,田文艺,等.中国皋卢(苦丁)茶降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8):294.
[4]邓来送.中药制用经验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53-155.
[5]蒋建敏,王兵,许实波,等.苦丁茶的抗菌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1):18.
上一篇:乳酸菌的作用机理
下一篇:测定细菌数量——颜色改变单位法
相关文章: | |
冬青苦丁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二 | 冬青苦丁茶树组织培养的研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