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血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临床医护人员以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都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1.采血时机的掌握
菌血症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和持续性三种。暂时性菌血症只有在发病初期才能检测到病原菌,细菌数100/ml左右。间歇性菌血症必须在特定时间内才能分离到病原菌,细菌数40/ml左右。持续性菌血症则在任何时间可检到病原菌,细菌数5~20/ml左右。
采血最好在病人寒颤发烧前半小时,此时血液中细菌量最多,当病人发烧后再采血,多数细菌已裂解死亡,使培养阳性率降低。
最好在抗菌治疗前采血。对已用药而不能中止的病人,应在下次用药之前采血。
2.采血次数
对菌血症病人,血液培养次数建议如下:
对怀疑脑膜炎、急性肺炎、化脓症,应在用药前在不同部位采集2~3 份血标本;对不明原因发热,第一天进行2次采血培养,24小时后在病人发热前再做2次血液培养;
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小时内采集3 份血标本,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据实验研究,仅采血培养1次分离率占80%,培养2次分离率为90%,3次培养分离率达到99%。
3.采血量
成人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血液中含菌量较少,平均1~3 ml血液中仅有一个细菌。所以采血量一定要足够。成人一般为10ml,新生儿与婴儿为1~5 ml 。
4.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存或置35-37孵箱内,不能放冰箱内。
5.抗生素的吸附问题
血液中的抗生素会抑制和(或)减慢细菌的生长。目前的解决办法是:
(1)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但临床往往难以做到;
(2)降低标本中的抗生素的影响;①标本稀释法;②抗生素中和或吸附法.在培养瓶内加入树脂或活性碳.
上一篇:棒状杆菌属
下一篇:铜绿假单胞菌及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