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它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本实验通过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初步鉴定了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一:实验原理
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纤维素与淀粉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但组成两者的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使两者的形态完全不同。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按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按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
人类以淀粉为主要能量来源,但完全不能消化纤维素,而反刍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则主要以纤维素为能量来源。这是因为,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可以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内切酶作用于无定型的纤维素区域,使纤维素断裂成片段;外切酶又叫纤维二糖水解酶,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区或小片段纤维素,从糖链末端开始切掉两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在本课题中我们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二.实验流程
1.土样的采集
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0%~90%是细菌。细菌适宜在酸碱度接近中性的潮湿土壤中生长,绝大多数分布在距地表约3~8cm的土壤层。因此,土壤取样时,一般要铲去表层土。另外,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综合各种因素,本小组从图书馆后院的落叶堆积丛取土样。
2.选择培养_富集培养
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之前,先通过选择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富集培养所需要的仪器有:250ml锥形瓶、天平、药匙、玻璃棒、电炉、摇床、玻璃珠、称量纸等。
选择培养基的制备比例见下:
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粉 5g
NaNO3 1g
Na2HPO4•7H2O 0.5g
KH2PO4 0.9g
MgSO4•7H2O 0.5g
KCl 0.5g
酵母膏 0.5g
水解酪素 0.5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按上表比例配制50ml选择培养基。在250ml锥形瓶中装入50ml培养基,放5~6颗玻璃珠,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裹两层牛皮纸,用线绳扎紧,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称取土样20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50ml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瓶置于摇床上,在30℃下振荡培养3~4d,至培养基变浑浊。
3.梯度稀释
用量程为1000µL的移液管从富集培养土壤液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从此试管中吸取1ml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溶液。
4.刚果红染色法分离(涂布平板)
(1)鉴别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的制备比例如下: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
CMC-Na 5-10g
酵母膏 1g
KH2PO4 0.25g
琼脂 15g
土豆汁 100ml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按以上比例配制200ml鉴别培养基和10mg/ml的刚果红(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ml培养基加入1ml的比例往培养基中加入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涂布平板
将上述已倒培养基的十个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4,10-5,10-6三种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写3个)和一个空白平板(留作对照用)。然后用移液器分别由10-4,10-5,10-6三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对号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用无菌涂布器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10min,使菌液吸附进培养基。30℃倒置培养,至菌落长出,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将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上一篇:潜在水源性致病微生物——耶尔森菌属
下一篇:疑似伤寒的细菌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