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是细胞培养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每一种细胞有其独特的培养体系,因此污染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某些污染的发生往往难以察觉和检测,而且污染源能长期共存于培养体系中,这类污染事实上大部分被人们忽视了。培养的细胞作为一个生物体,会对培养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污染物作出相应的反应,造成培养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而对实验结果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且随着污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都可能侵入培养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入侵的微生物在培养体系中不断增殖、代谢,因此生物性的污染对细胞的危害最大。随着污染微生物的不断增殖,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此外,微生物代谢消耗大量必需的养分,同时产生多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如酶、抗原及毒素等,进一步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因此,认识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及其危害性,建立细胞培养规范的操作方法及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保证实验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为了减少污染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必须建立细胞冻存库。细胞冻存库应该分主细胞库(Master cell bank,MCB)和工作细胞库(Working cell bank,WCB),当需要做实验时从主细胞库中复苏细胞建立工作细胞库。每一个冻存标本都应明确记录细胞的性质、代数及有无污染。同时还应建立规范的检测程序进行菌检及细胞鉴定[1]。
为了保证培养细胞系的完整性,必须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细胞系的种类及来源、有无污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细胞代数和倍增时间、以及选择性突变。详细的记录有利于对细胞的遗传及生理特性在常规传代培养中因突变、污染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改变进行分析。经过连续传代培养的细胞与它较早代数的冻存细胞相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物特性已发生了改变。培养的细胞由若干生长速度及活力各异的亚群组成。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长速度快及活力高的细胞亚群逐渐占优势,这种选择性趋势会影响整个细胞群的生物特性。应用不同代数的细胞连续进行实验则结果会发生偏差。建立细胞冻存库就能避免这种影响,通过复苏相同代数的细胞,人们就能在较为均一的条件下重复实验。
细胞培养工作需要清洁,保持良好的环境及规范的操作程序[2,3]。超净工作台是细胞培养中普遍使用的无菌操作装置,它需要合理的布置及经常性的维护。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是驱动经高效滤菌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工作台面形成气流屏障,从而阻止外界污染物的侵入并使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飞沫限制在超净工作台中。因为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的物质,所以采用垂直气流比水平气流安全。
当进行移液,倾倒液体的操作过程会产生飞沫,并沉积在超净工作台内物体的表面。超净工作台的气流并不能阻止飞沫的产生,飞沫会随着气流的方向飘浮。超净工作台不合理的放置、不恰当的维护以及不规范的使用会破坏超净工作台气流的方向,导致飞沫更广泛的沉积。酒精灯的火焰、操作者的活动、谈话、咳嗽及打喷嚏都有可能影响气流。飞沫的沉积是导致超净工作台内物品污染的主要因素,造成潜在污染的进一步传播。因此为减少交叉污染的发生,应尽可能减少超净工作台内的物品。不同细胞系以及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操作者所使用的培养试剂一定要分开使用,如胰酶、培养液等。否则,一个操作者的失误可能引起所有细胞发生污染。
2 细胞培养的污染
细胞培养污染是指培养环境中侵入了对细胞生存有害的成分和造成细胞变异的异物。细胞培养污染可分为以下三类: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2,3]。为了使细胞培养的结果更可靠,应该固定所有培养条件,并保证其重复性。
2.1 物理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 物理性污染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或被笼统地归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通过影响细胞培养体系中的生化成分,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培养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温度、放射线、振动、辐射(紫外线或荧光)会对细胞产生影响[2]。细胞、培养液或其它培养试剂暴露于放射线、辐射或过冷过热的温度中,可以引起细胞代谢发生改变,如细胞同步化、细胞生长受抑制甚至细胞死亡。通过实验室的合理设计及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可以减少环境中物理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孵箱应放在温度较恒定的环境中,周围不能放置能引起机械振动的设备,如离心机。培养液及培养试剂应放在固定的位置,为避免光照试剂不能放在玻璃门的冰箱中,试剂周围不能放同位素。培养液从冰箱中取出后应在室温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实验,以避免过冷的温度对细胞的影响。
2.2 化学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 培养环境中许多化学物质都可以引起细胞的污染[2]。化学物质并不总是抑制细胞的生长,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就可促进细胞的生长。不同细胞对化学物质污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未纯化的物质、试剂、水、血清、生长辅助因子及储存试剂的容器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污染的来源。细胞培养的必需养分,如氨基酸,若浓度超过了合适的范围,也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同样,不同细胞系其最佳培养条件下对血清和缓冲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培养中应严格控制。玻璃制品清洗过程中残留的变性剂或肥皂(通常残留在瓶盖的内表面)是最常见的化学性污染。
2.2.1 水 水是唯一一种在凝固时膨胀的化合物。因此在选择冻存细胞的容器时应考虑到这个因素。容器因水的膨胀而发生破裂是引起试剂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金属离子、有机分子、细胞内毒素等物质对水的污染,在配制液体,清洗容器时必须使用不含杂质的超纯水[4]。需要注意的是,超纯水放置过久其纯度会下降。
在高压蒸气灭菌及蒸馏水时水经常被污染,因为高压蒸气锅及纯水机的常规维护后可能有少量的化学物质残留。为了保证水的纯度,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化学物质的残留。
2.2.2 血清 动物血清是细胞培养中常用的天然培养基,但血清又是潜在的生物及化学污染的来源。由于血清采集于多个动物,而且不同厂商的生产工艺及质量各不相同,因此血清中许多成分的浓度存在很大的变异。血清对不同细胞的促生长能力及毒副作用取决于这些细胞的分化功能、组织来源及培养基的成分等因素。在进行一系列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最好选用同一批次的血清。
2.2.3 培养液、培养附加成分、试剂 培养液、培养附加成分、试剂都可能成为化学性污染的来源。细胞培养使用的所有物质都应是高纯度的,并经过权威机构的鉴定,实验者本人也应对上述成分进行纯度鉴定。同时,正确配置和储存培养液及试剂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采取标准的操作步骤,避免液体体积计算错误,混用类似化合物等错误。
2.2.4 培养器皿及容器 细胞培养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种不同的培养器皿及容器。培养器皿的大小,构形设计可能会影响到培养中气体交换、湿度、培养液的pH值和细胞生长密度。培养器皿的工艺及灭菌过程中的差异可能对培养体系产生影响。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残留一些有毒成形剂,生产工艺的不同可能引起器皿表面附着能力的不同。储存不同物质时应选用合适的塑料或玻璃容器,因为酒精、强酸、强碱能够溶解塑料或玻璃的某些成分。
2.3 生物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预防 外界的微生物如昆虫、节肢动物、原虫、霉菌、病毒、细菌、无细胞壁的微生物(通常指支原体)和其它类型的细胞都可能侵入培养环境引起污染[2,3]。只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培养,都难以避免发生污染。发生污染的可能性取决于操作方法、培养室的无菌环境以及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生物性污染对细胞代谢的影响,可因污染源和细胞的种类不同而表现各异。
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污染的检测可以用不同培养基进行检查[5]。支原体污染的检测需要特殊的方法。病毒污染的检测可以使用许多体内或体外实验,包括大鼠或小鼠的接种、逆转录酶分析、凝血试验、红细胞吸附试验等。
细菌和真菌的污染较易发现并及时清除,而大多数实验室对支原体的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防止支原体及其它微生物污染的发生和传播,必须建立规范的无菌操作程序及各种规章制度。支原体归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s)的支原体目,它们都具有以下共性:无细胞壁、无细胞壁主要成分——粘肽的表达。支原体与其它细菌不同之处还在于其胞膜中含有胆固醇或其它甾醇,这种特性使支原体膜更具柔顺性,对于物理因素,如压力、渗透压、脱水的抵抗力很大[3]。支原体直径仅有0.3~0.8 μm,并且变形能力大,故能通过滤菌器。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有一个具有增殖能力的支原体就能引起培养体系的污染。一旦细胞被污染,支原体的滴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最高可至每毫升109克隆。最为致命的是,即使存在很严重的支原体污染,细胞外观可无明显变化。如果继续使用这种已被支原体污染,而貌似正常的细胞做实验,将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2.3.1 来源 培养体系中支原体污染的最可能途径是经已被支原体污染的细胞扩散和传播。细胞被支原体污染后,支原体可以与宿主细胞形成一个共生体系,使污染不断扩大。一旦发生支原体污染,支原体和其它微生物会随着飞沫而不断传播。操作过程中移液,倾倒液体时都会产生具有潜在感染能力的飞沫,并沉积在接触到的表面。这种污染性飞沫能存活数天甚至数星期。此外,操作失误引起的交叉污染也是支原体污染的一个常见途径。
人体的组织及体液成分是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的细胞中通常能分离到人类口腔支原体、发酵支原体、唾液支原体以及其它一些与人有关的支原体,如M.buccale,M.faucium,M.homonis,M.pirum和生殖支原体等。无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能产生有污染性的随空气传播的飞沫和微粒,造成培养体系的污染。人体外周血、骨髓、淋巴组织原代培养中有可能发生发酵支原体的原发污染(primary contamination),这也证明支原体在分化细胞中较未分化细胞更易生长。随着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能培养来自不同物种如动物、植物、昆虫的各种细胞,同时也扩大了支原体及其它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此外,某些支原体,如菜氏无胆甾原体科(Acholeplasma laidlawii)、M.arginini、M.hyorhinis、口腔支原体、唾液支原体能寄生不同的宿主,并能在培养体系中稳定增殖数年。牛血清中能分离到A.laidlawii、M.arginini和M.hyorhinis支原体,因此血清可能成为支原体污染的来源。由于无血清培养基中许多附加成分及试剂是从血清或其它生物制品中制备的,因此无血清培养体系并不能排除支原体污染的危险。尽管随着培养技术的进步,血清发生污染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但只要有一个活的支原体能通过滤菌器,整个培养体系就会被污染。
上一篇:艾滋病患者机会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护
下一篇:细胞培养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