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制肤洁净抗抑菌洗剂,建立其质量标准,探讨其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性状鉴别、理化鉴别及稳定性实验,建立肤洁净抗抑菌洗剂的质量标准;采用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小鼠热板法致痛反应及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等实验对该洗剂的抗炎、镇痛及抑菌作用进行研究,并进行毒理学及致敏实验;同时以该洗剂作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该洗剂性状易于观察;生物碱鉴别反应为阳性;产品在
【关键词】 肤洁净抗抑菌洗剂 质量标准 药理作用 临床疗效
阴道炎是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在女性中属常见病、多发病。患本病后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从壮族民族医药临床使用的验方中,筛选出具有抗菌、消炎、止痒之功效的肤洁净抗抑菌洗剂进行研究。本方在我院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制备工艺
1.1 处方
苦参
1.2 制备方法
按处方称取药物,加水 8 倍量,浸泡 2 h ,煎煮 2 次,第1次煮沸后 1.5 h ,第2次煮沸后 1 h ,滤过,合并滤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比重 1.15 (
2 质量控制
2.1 性状鉴别
为棕黄色溶液,外观均匀无异物,有少量沉淀,具有特殊的中草药香气。
2.2 pH值
按《中国药典》[1] 2005 年版附录“ pH 值测定法”测定,pH 值 5.5 ~ 7.5 。
2.3 特征鉴别实验
取本品药液约10ml ,浓缩至稠膏状,加0.5% 盐酸乙醇液 15 ml ,使溶解,滤过。滤液加氨试液使呈中性,蒸干,残渣加 1 % 盐酸 10 ml 溶解,滤过,所得酸水溶液检查生物碱。取 3 支试管,一管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钾试液,生成黄白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生成灰白色沉淀。
2.4 稳定性实验
留样常温下观察 3 ,6 ,12 ,18 个月,按本品企业标准检验结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
肤洁净抗抑菌洗剂在 20 ~
3 药理学研究[2,3]
3.1 镇痛作用
取小鼠 40 只,雌雄兼用,随机均分为4 组。给每只小鼠腹部涂药 0.2 ml ,2 次/ d ,连续分别涂药 7 d 。结果见表1。表1 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略)
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及对小鼠热板致痛反应,具有较强的镇痛效应。
3.2 消炎作用
本品皮肤涂药 0.2 ml ,3 次 / d,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3.3 抑菌作用
以 1∶10 浓度的肤洁净抗抑菌洗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作用 2 ,5 ,10 ,20 min ,杀菌率均>90.00%,表明其具有杀菌作用。
4 毒理学研究
4.1 阴道黏膜刺激实验
将动物分成两组,染毒组用3只家兔,将一钝头软管插入动物阴道内 4 ~
4.2 皮肤变态反应实验 实验用健康成年豚鼠40只,体重200 ~
将豚鼠分成实验组和阴性组对照,雌雄各半。实验前24 h,将实验组豚鼠背部左侧
末次致敏后 14 d ,按上述方法将受试物斑贴于受试豚鼠背部右侧的去毛区,于除药后 24 h 和 48 h 后观察受试皮肤反应。阴性对照组仅给予受试豚鼠激发处理。结果显示,实验组豚鼠在激发接触 24 h ,48 h 均未见受试皮肤出现红斑及水肿等刺激反应,皮肤致敏率为0%;阴性对照组豚鼠受试皮肤未见异常。结论,本品对豚鼠皮肤无致敏皮肤变态反应作用。
5 临床观察
5.1 观察对象
本院对 20~50 岁女性患者,经涂片检查确诊。霉菌性阴道炎62 例,滴虫性阴道炎 24 例、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 14 例。共计 100 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
5.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 5% ~ 10% 本品冲洗外阴及阴道,药液在阴道内保持3 min以上,或上带线药纱球。或以5%~10% 本品坐盆,1~ 2次/d ,7 d为 1 个疗程。对照组30例,全部病例用5%~10% 洁尔阴冲洗阴道或坐盆,药液在阴道内保持 3 min以上,或上带线纱球。1 ~ 2次/d ,7 d为1个疗程。
5.3 疗效判定标准
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外阴皮肤瘙痒,疼痛减轻,局部症状明显好转,阴道分泌物化验检查已正常者,为显效;阴道分泌物化验检查正常而其他症状存在,或其他症状小时或减轻而化验检查异常者,为好转;治疗后检查及症状同治疗前者,为无效。
6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不注意个人卫生,外邪侵入,导致湿热下注,局部蕴结,生虫腐烂而成。治疗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为主。方中苦参具有清热燥湿功效,野菊花可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以上两中药是中草药中的“广谱抗菌素”,为主药;蛇床子对滴虫、霉菌有很好的杀灭作用;黄柏、虎杖等药也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功效。本方组方合理,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经临床应用为广大妇女日常保健消毒和治疗效果较好的洗剂。
作者:黄锦威,刘锡 《时珍国医国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
[2]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8.
[3]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91:350.
上一篇:知母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下一篇:扁担杆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