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是重症监测治疗科(ICU)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重症患者的治疗时间和预后。因此,抗感染是ICU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CU感染细菌构成比及耐药性在不断发生变化[1],及时了解ICU感染细菌种类分布、耐药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对有效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对2005 年3 月~2008年7月医院内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的182株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作药敏测定,旨在为ICU患者医院内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内感染患者年龄12~94岁,平均63.2岁。医院内感染诊断均按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标准[2],共检出细菌182株。
1.2 标本收集、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测定
应用无菌采集瓶抽取标本后立即送检,按常规分离培养,菌株鉴定采用法国API鉴定系统,药敏测定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2004年标准进行实验和判断结果,所有药敏纸片均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182株医院内细菌标本及菌种分布见表1,菌种见表2,在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的细菌数最多,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细菌药敏结果见表3、表4。表1 182株细菌标本分布(略)表2 182株细菌构成比(略)表3 G-菌药物敏感率(略)表4 G+菌药物敏感率(略)
3 讨论
ICU患者由于基础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需侵入性诊疗措施及交叉感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后者的5~10倍[3]。
本组医院内感染部位大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占79.1%,与国内资料吻合[4],表明下呼吸道仍是ICU患者感染发生的最主要部位,值得高度注意。造成下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的最主要原因可能与人工气道的建立有关。人工气道的建立不仅使呼吸道丧失了正常防御机制[5],而且为细菌定植创造了条件,细菌附着于导管内易被吸入下呼吸道,从而导致肺部感染;另外,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过程中未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不定期消毒更换等因素也是下呼吸道感染增加的原因。因此,尽早撤除人工气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等,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资料中尿路感染率为6.6%,也较为常见,这可能与危重病患者导尿管的使用密切相关。因此,定期膀胱冲洗及更换导尿管对预防尿路感染十分重要。另外腹腔也是较多见的感染部位,提示外科医生在腹部手术中应高度注意无菌操作。
从感染的病原菌种来看,G-菌占83.5%,仍是ICU患者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占G-菌之首,与王辉等[6]报道吻合。本组药敏数据显示40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对头孢他定、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敏感率也仅在52%~65%。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菌群中占首位[7]。曹彬等[8]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离出致病菌前15天接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治疗或机械通气,是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两项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结合本文资料,认为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慎用超广谱抗菌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对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能有重要作用。其他几种常见的G-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也普遍耐药严重,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在85%~94%,提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作为ICU患者发生以上几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从本组资料分离出1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分离细菌的6.6%。由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天然耐药的特性,而这种细菌又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易发生在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9],这给抗菌治疗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有资料表明在非发酵G-菌感染排序中,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上升至第3位[10]。本组数据显示该菌位于G-菌的第5位,药敏结果显示头孢他定、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是对该菌较为敏感的抗生素,但敏感率仅58%,而对其它多数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耐药非常严重。研究证实,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菌素的滥用能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11],故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对防治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出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应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或联合用药,方能更好地提高治愈率。
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是ICU感染最主要的G+球菌,分离的13株金葡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但对苯唑西林耐药率高达76%,表明ICU感染的金葡菌耐药非常严重,目前万古霉素仍是治疗金葡菌最敏感药物。
由此可见,ICU患者医院内细菌感染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这和ICU患者在转入ICU前大量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了耐药菌株的积累有关。因此,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尤为关键。另外,在各种侵入性检查及治疗中,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医源性及交叉感染,尽量缩短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时间等,对防止ICU患者医院内感染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陈文杰,沈锋,王迪芬,刘媛怡,刘颖,程玉梅,汪颖,李亮《贵阳医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李平,白雪丽,宋晓斐,等.重症监护中心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谱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2):212-215.
[2]卫生部医政司医院内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1(2):122.
[3]Weber DJ,Raasch R, Rutala WA.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ICU[J]. Chest,1999(3):34s-4ls.
[4]许航.危重病患者分离细菌来源及分布[J].中国急救医学,2001(8):461-462.
[5]Oemer RJ. Contribution of endotracheal tub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J Hosp Inefct,1997(2):83-89.
[6]王辉,陈民钧.1994-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菌的耐药变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385-390.
[7]崔颖鹏,陈维安,陈冬梅,等.常见呼吸道感染致病菌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2(10):1114-1116.
[8]曹彬,王辉,朱元珏,等.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1):31-35.
[9]单红卫,林军,林兆奋,等.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3(6):422-423.
[10]上海市细菌耐药性监测协作组.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1.
[11]Sanyal SC,Mokaddas EM. The increase in carbapenem use and emergence of 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 as an important nosocomial pathogen[J]. J Chemother,1999(11):28.
上一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噬菌蛭弧菌的分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