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病原菌在构成和药物敏感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解这些变化,指导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对我院1988年1月至1995年12月1603例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液中分离的病原菌和药敏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
  痰液标本取自1988~1995年我院1603例住院患者,共培养出细菌1786株。
  二、标本分离培养
  按常规操作进行。
  三、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
  细菌鉴定和MIC测定使用VETIK-AMS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制造),并以NCCLSM-7作为敏感度的解释标准,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为检测质控。
  结果
  一、菌株分离结果
  共分离出细菌1786株,占前四位的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4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16株,肺炎克雷伯菌179株,醋酸钙不动杆菌161株,所占比例依次为25.0%,12.1%,10.0%,9.0%。其他产气肠杆菌89株,占5.0%;大肠艾希菌61株,占3.4%;阴沟肠杆菌56株,占3.1%;液化沙雷菌49株,占2.7%。此外2%以下的菌株还有弗劳枸橼酸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草绿色链球菌、A群链球菌、嗜麦芽假单胞菌、聚团肠杆菌、类产硷假单包菌、黄杆菌、臭鼻克雷伯菌、施假单胞菌、木糖氧化不动杆菌、亚利桑那菌、摩根变形杆菌、食酸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腐生葡萄球菌等。
  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四种分离出最多的细菌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见表1~4。
表1 44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抗生素  | 
 1988~1989年  | 
 1990~1991年  | 
 1992~1993年  | 
 1994~1995年  | 
| 
 亚胺培南  | 
 -  | 
 -  | 
 96  | 
 91  | 
| 
 环丙沙星  | 
 -  | 
 -  | 
 92  | 
 83  | 
| 
 妥布霉素  | 
 -  | 
 77  | 
 75  | 
 71  | 
| 
 丁胺卡那霉素  | 
 -  | 
 92  | 
 88  | 
 71  | 
| 
 头孢哌酮  | 
 89  | 
 82  | 
 75  | 
 61  | 
| 
 头孢他啶  | 
 92  | 
 87  | 
 76  | 
 60  | 
| 
 羧苄西林  | 
 73  | 
 67  | 
 66  | 
 59  | 
| 
 头孢三嗪  | 
 95  | 
 89  | 
 86  | 
 59  | 
| 
 庆大霉素  | 
 68  | 
 66  | 
 51  | 
 45  | 
| 
 头孢唑啉  | 
 46  | 
 41  | 
 39  | 
 37  | 
表2 179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敏感性(%)
| 
 抗生素  | 
 1988~1989年  | 
 1990~1991年  | 
 1992~1993年  | 
 1994~1995年  | 
| 
 亚胺培南  | 
 -  | 
 -  | 
 99  | 
 96  | 
| 
 氧氟沙星  | 
 -  | 
 -  | 
 93  | 
 91  | 
| 
 头孢三嗪  | 
 93  | 
 88  | 
 85  | 
 80  | 
| 
 丁胺卡那霉素  | 
 -  | 
 90  | 
 84  | 
 78  | 
| 
 头孢哌酮  | 
 83  | 
 82  | 
 77  | 
 70  | 
| 
 妥布霉素  | 
 -  | 
 80  | 
 78  | 
 73  | 
| 
 庆大霉素  | 
 72  | 
 65  | 
 63  | 
 59  | 
| 
 头孢噻肟  | 
 77  | 
 66  | 
 54  | 
 47  | 
| 
 头孢他啶  | 
 78  | 
 72  | 
 55  | 
 41  | 
| 
 氨苄西林  | 
 41  | 
 36  | 
 29  | 
 15  | 
| 
 头孢唑啉  | 
 37  | 
 32  | 
 15  | 
 9  | 
表3 2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抗生素  | 
 1988~1989年  | 
 1990~1991年  | 
 1992~1993年  | 
 1994~1995年  | 
| 
 亚胺培南  | 
 -  | 
 -  | 
 93  | 
 93  | 
| 
 头孢哌酮  | 
 88  | 
 79  | 
 67  | 
 63  | 
| 
 克林霉素  | 
 73  | 
 75  | 
 61  | 
 59  | 
| 
 丁胺卡那霉素  | 
 -  | 
 73  | 
 58  | 
 55  | 
| 
 氧氟沙星  | 
 -  | 
 -  | 
 51  | 
 42  | 
| 
 头孢三嗪  | 
 51  | 
 47  | 
 43  | 
 33  | 
| 
 苯唑西林  | 
 77  | 
 64  | 
 37  | 
 21  | 
| 
 青霉素  | 
 36  | 
 33  | 
 21  | 
 8  | 
| 
 红霉素  | 
 25  | 
 17  | 
 13  | 
 3  | 
表4 161株醋酸钙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抗生素  | 
 1988~1989年  | 
 1990~1991年  | 
 1992~1993年  | 
 1994~1995年  | 
| 
 亚胺培南  | 
 -  | 
 -  | 
 99  | 
 97  | 
| 
 氧氟沙星  | 
 -  | 
 -  | 
 81  | 
 70  | 
| 
 丁胺卡那霉素  | 
 -  | 
 84  | 
 73  | 
 69  | 
| 
 头孢他啶  | 
 74  | 
 71  | 
 69  | 
 61  | 
| 
 妥布霉素  | 
 -  | 
 70  | 
 67  | 
 59  | 
| 
 庆大霉素  | 
 72  | 
 65  | 
 63  | 
 59  | 
| 
 头孢噻肟  | 
 77  | 
 66  | 
 54  | 
 47  | 
| 
 头孢三嗪  | 
 78  | 
 72  | 
 55  | 
 44  | 
| 
 氨苄西林  | 
 41  | 
 36  | 
 29  | 
 15  | 
| 
 头孢唑啉  | 
 37  | 
 32  | 
 15  | 
 9  | 
  讨论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的病原菌在我院占前四位者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G-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醋酸钙不动杆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三者之和约占痰细菌培养阳性率的44%。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著名的。主要是由于它复制的速度慢[1],有利于出现耐药。由于它在抵抗三代头孢菌素方面有共同的耐药机制,诱导产生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故出现高程度的交叉耐药性。对所有菌组株而言,最敏感的都是亚胺培南,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但敏感性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亚胺培南的β-内酰胺环很小,极易进入细菌的微蛋白通道。它有一个特异性侧链,保持β-内酰胺环不被水解,故保持了极低的最低抑菌浓度。它进入细菌的通道与其他二、三代头孢菌素不同,故不像其他二、三代头孢菌素那样易产生交叉耐药性[2]。喹诺酮类由于抗菌谱相对较广,抗菌活性强,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难于形成耐药性,有较好的应用价值[3],但其缺点是体内浓度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仍是目前肺部感染中面临的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Norrby SR.抗生素的耐药现象.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93,12:2-3.
  2 陈民钧.新头孢菌素在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中的问题.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93,12:4-6.
  3 张致平.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的进展.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17:8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