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物的传染
1.传染: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则表现出临床症状。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互相作用,互相改变对方的活性与功能,因此能否引起传染病,一方面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或毒力,另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
2.细菌性传染的机理:
病原性细菌引起传染的能力大小,就是细菌的毒力或致病性。细菌毒力的有无和毒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它的侵袭力、产毒素性和引起超敏反应的能力。
①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能,并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它由三方面组成: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②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周围环境种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其化学组成是蛋白质,抗原性强,毒性也强,但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如用0.3-0.4%的甲醛处理,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常用来进行预防注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性质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常见的如:白喉棒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等。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产生内毒素,实际上它存在于细菌细胞壁的外层,属于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并不分泌到环境中,只有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有机体发热、腹泻、出血性休克和其它组织损伤等表现,其毒性比外毒素要低,抗原性也弱。
③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障碍。
病原性细菌除需要一定的毒力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途径才能引起机体发生传染。
二、人体的免疫: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当它们与病原菌接触后,有的患病,有的则安然无恙,原因在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力不同。免疫就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如病原微生物等)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一般来讲,它对机体是有利的,在异常条件下,也可能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一般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人体内存在着完整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组成,它们之间互相协作、密切结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没有特殊的选择性,这种抵抗力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宿主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等所组成。
2.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抵抗力,它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所以又称为后天获得性免疫。它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免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按照获得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是在自然状况下获得的,如患过天花后就可产生高度的免疫力,胎儿通过胎盘和初生儿通过初乳可获得母体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给机体注射某种抗原或其代谢产物,使其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
三、免疫学的应用:
1.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物质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的免疫应答能力,叫做免疫原性,亦称抗原性;另一种能力是能与它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叫做反应原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都是很好的抗原,由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有保护机体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微生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有各种不同的蛋白质以及与蛋白质结合的各种多糖和脂类,它们都可能是抗原,并产生各种相应的抗体。细菌的抗原一般包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等。
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抗体在体外可与相应的抗原特异结合而发生可见反应。在体内如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则起抗传染作用。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也存在于其他体液如乳液及某结外分泌液中。含有抗体的血清叫做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叫做血清学反应,由于抗体大多数存在于血清中,进行反应时,通常都必须采用血清,血清学反应既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又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故常用来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等。
血清学反应可因抗原的物理状态不同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可见反应,例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
2.生物制品:
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统称为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疫苗、类毒素和免疫血清。前两类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后一类用于人工被动免疫。
疫苗: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加以制备而成的。细菌、病毒和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机体后,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或致敏性淋巴细胞,达到特异性免疫效果。
类毒素:某些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主要由于它们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因此用0.3-0.4%的甲醛处理外毒素,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注射类毒素,可以使机体产生对外毒素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免疫血清:含有特异抗体的血清叫做免疫血清,利用免疫血清对人体进行人工被动免疫,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应急预防的目的。
上一篇:微生物分类单元的命名
下一篇:稀释培养测数法(M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