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澳门官网入口,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银河澳门官网入口,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细菌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螺旋杆菌感染对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

螺旋杆菌感染对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



录入时间:2010-10-25 8:42:16 来源:螺旋杆菌临床研究进展

    儿童患有螺旋杆菌感染是非常常见的(1,2,3,4),螺旋杆菌感染已成为儿科最新的关注点。一篇来自美国的报道,1975年到1996进行了22年从婴儿开始对螺旋杆菌感染的随访普查,们发现儿童在4~6岁时,每年有2.1%的儿童被螺旋杆菌感染,7~9岁时,每年感染率是1.5%,儿童到了成年(18)时感染率达到24.5 %。瑞士一学者对小学生健康调查发现81%儿童(695/858)患有螺旋杆菌感染。有一篇来自巴西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螺旋杆菌感染率随着升高。中国儿童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也较高,北京和广西两地区调查,6~12岁儿童螺旋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8%42%,5岁以下儿童螺旋杆菌感染率为15%~45%(5)。我国自然人群血清学检测螺旋杆菌感染率为58.07%,螺旋杆菌感染属儿童高感染水平类型,即儿童期存在感染率急剧增高现象,高感染率年龄段较早,成人期呈持续感染(6)。
   
儿童螺旋杆菌感染通常受家庭人员健康的影响,母亲患有螺旋杆菌感染,孩子通常会被感染(7,8,9)。父母双亲都为螺旋杆菌感染者,儿童感染的机会是44%;父母双方只有一方是螺旋杆菌感染者,儿童感染的机会是30%;父母双亲都没有感染螺旋杆菌,儿童感染的机会是21%。我国7项研究表明,父母均未感染螺旋杆菌者,子女感染率为24%,父母均感染螺旋杆菌者,子女感染率为69.34%。7项研究合并OR=7.16(95%Cl:3.01~10.33);父母一方感染螺旋杆菌者,子女感染率为45.45%。合并OR=3.67(95%Cl:1.97~5.42)(6)。
   
德国的儿科医生挑选74名女童和86名男童共160,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采用C13尿素呼气法及粪螺旋杆菌抗原检测法作对比,他们发现这些有消化不良的儿童中有14.8%C13尿素呼气法阳性,同时粪螺旋杆菌抗原法阳性,表示患有胃螺旋杆菌感染。来自东京的报道,他们对283名日本儿童(平均年龄11.5)进行调查,发现83%的儿童有螺旋杆菌感染,这些儿童伴有贫血现象(4)。朝鲜一篇报道称,儿童患有胃螺旋杆菌感染者,除了营养不良表现外,通常还伴有明显血清铁含量下降,他们推测患有螺旋杆菌感染儿童身高、体重都低于同年龄儿童的真正原因是缺铁性贫血(10)。有一组英国的科学家,在伦敦四周24个城市里调查135名心肌梗死患者和137名中风患者,95(70.4%)心肌梗死患者其血清螺旋杆菌抗体增加(P=0.03),57名中风患者其血清螺旋菌抗体明显增加(P=0.07)。他们更进一步指出儿童时期患有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增加(12,13,14)。
   
伦敦大学医学院检查了100名儿童,采用胃镜下取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法、细菌培养法来诊断胃螺旋杆菌感染,从阳性患者的口腔牙斑中用PCR法检测螺旋杆菌,结果发现68%胃螺旋杆菌阳性者,其牙斑有螺旋杆菌存在,同时在胃螺旋杆菌阴性的儿童,也有24%的人群可以在牙斑中找到螺旋杆菌。从这个研究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胃有螺旋杆菌感染者,大多数有口腔螺旋杆菌感染,部分胃螺旋杆菌检查阴性者,口腔也可有螺旋杆菌感染。胃内的螺旋杆菌感可通过胃返流(-口途径)到口腔;食用了被螺旋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不卫生的喂养方法均可把螺旋杆菌带入口腔,引发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口腔内螺旋杆菌又可通过吞咽唾液、食物传播到胃部。作者认为,螺旋杆菌在儿童期的传播过程,是食物到口腔,口腔到胃这一途径。
   
儿童螺旋杆菌感染的问题,是当前世界医学界一个醒目的重点。一是引起儿童缺铁性贫血,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二是引起慢性胃炎,为消化性溃疡与胃癌埋下了隐患;三是儿童时期患有螺旋杆菌感染,成年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可能增加。

目前儿童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问题是漏诊。螺旋杆菌的诊断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性方法需通过内镜取活组织进行检测,包括快速尿素试验(RUT)、胃黏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基因检测方法等。非侵入性方法则不需行内镜检查,包括C13C14尿素呼气试验(UBT)、粪便螺旋杆菌抗原检测、血清及分泌物抗体检测以及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检测等。儿童期如何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螺旋杆菌,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寻求适合儿童的诊断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技术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螺旋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种类较多,每一种检测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临床情况,并且影响诊断结果的因素亦各异。侵入性检查除非病情必须进行者外,一般不应用于儿童。传统的非侵入性方法儿童最常用的是C13尿素呼气试验,其原理是螺旋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以将内源性和外源性尿素分解成NH3CO2,后者在小肠上段吸收后进入血液中随呼气排出。受检者口服一定量的C13尿素后,可通过质谱仪测定呼气中13CO2的量来判断有无螺旋杆菌感染。如无螺旋杆菌感染,C13尿素就从尿中排出,在呼气中不能测得C13。此法有两个突出优点:(1)不需通过胃镜获取胃黏膜标本;(2)可对胃内螺旋杆菌的感染密度作半定量估计,克服由于螺旋杆菌在胃内呈灶状分布造成的胃活检取样误差。该法主要受临界值高低的影响,因此临界值的确定非常重要(14);此外,也受服药至呼气收集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尿素呼气试验需被检者配合,年幼儿童可能会有困难。C13是一种稳定性核素,不具任何放射性,临床应用无禁忌或限制,但试剂、检测仪器昂贵,检测成本高。15N尿氨排泄试验,其原理是利用15N尿素可被螺旋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产生NH3,经肝脏代谢后从尿中排出,通过色质联用仪器检测15N尿氨而判断有无螺旋杆菌感染。该法无创、无放射性,但检测结果受机体吸收、代谢、排泄等众多因素干扰,且设备昂贵,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5)。粪便螺旋杆菌抗原测定,是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双抗体夹心法,能特异性地检测人体内螺旋杆菌感染,操作简便,不需昂贵仪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并可作为螺旋杆菌根治疗效的评价(14)。我们公司就有这种产品,称粪便HpAg,其缺点是处理粪便比较麻烦。血清及分泌物抗体检测,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机体体液免疫反应,产生IgG、IgAIgM。传统的血清学检测主要是检测可长期存在于血清中的IgG。常用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酶试验、免疫印迹技术、胶乳凝集试验等。但由于抗Hp-IgG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后6~8月内仍可持续阳性,无法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血清抗体的检测方法-Hp快速检测试验(CIM test),它利用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全血、血浆或血清中的Hp特异性抗体。该试剂盒含有一个基于高度保守的重组抗原,故可以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15)。
     "
胃幽门螺旋杆菌唾液测试板"(HPS)属唾液抗原检测法,是测定唾液中具有毒力标志细胞毒相关基因A(CagA)螺旋杆菌释放的尿素酶,这种尿素酶的结构和口腔中其它细菌产生的尿素酶没有交叉反应(16,17)。我们于20086月在杭州一小学,采用HPS法普查了100名学生,HPS阳性率为40%。同期我们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保健院,采用HPS法检测35例患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儿童,其中27例同时进行了C13尿素呼气试验,结果HPS阳性率为88.57%,C13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25.92%,13C尿素呼气试检阳性的7,HPS检测全部阳性(18)。作者有1组成年人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的患者68,其中51例同时进行C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HPS阳性率为76.47%,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60.78%,C14尿素呼气试检阳性的31,HPS检测阳性27,阳性率为87.09%。另1组无消化道症状的成年人57,其中33例同时进行C14尿素呼气试验,结果HPS阳性率为84.21%,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21.21%,C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7,HPS检测全部阳性。这里我对儿童保健院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儿童, C13尿素呼气试捡这样低的阳性检出率(25.92%)是持有疑问的,与同期成年人慢性胃炎组C14尿素呼气试验的阳性率(60.78%)相距甚远,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儿童进行呼气试验时不能很好配合。三组HPS阳性率均高于C13C14尿素呼气试验的阳性率,尤其是儿童组与无消化道症状的成年组尤为明显,这里有一个问题涉及呼气试验不能检出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台湾大学医院的一个研究组,13C胶囊冲成溶液,让患者漱口,然后再做C13检测,发现阳性比例上升。
此外,呼气试检的阳性率,还受确定阳性临界值高低及检测时操作过程是否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唾液螺旋杆菌抗原检测法-HPS,可以用于检测胃和口腔螺旋杆菌感染,并且也适用于儿童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我们现在己把"测试板"试制成体温表式样,只要含入口中即可进行螺旋杆菌的检测,变得更为方便(19)。

 

参考文献

1.      Barbara Braden, Hans-Georg Posselt, Peter Ahrens, Richard Kitz, C. F. Dietrich, and Wolfgang F. Caspary. New Immunoassay in Stool Provides an Accurate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Screening in Children. Peduatrucs. 2000, 106: 115-117

2.      Aaron W. Jensen. Children’s H. pylori Infection Can Endanger the Family. BJM. 1999, 319:537-541

3.      R. P. Allaker, K. A. Young, J. M. Hardie, P. Domizio and N. J. Meadows. Prevalsaence of Hellicobacter pylori at oral and gastrointestinal sites in children; evidence for possible oral to oral transmission. J. Med.Microbiolo. 2002, 51:312-317

4.      Patrizia Dominici et al. Familial clustering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 1999, 319: 537-541


5.  张希金.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J].中国医刊,2000,35(9):6-7.
6. 
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3,24(6):443-445.

7. Andrea, B. C.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Clolonization among Children up to 6 years: Results of a Community-based Study from Northeastern Brazil. Journal of Tropical Pediatrics Advance Access published online on June 19, 2007 Journal of Tropical Pediatrics. doi:10.1093/tropej/fmm051

8.       Seiichi Kato et al. The prevals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Japanese children with gastritis or peptic ulcer disease. J. Gastroenterol. 2004, 39:734-738

9.       K Ching et al. The Prevals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carrier rates among the healthy blood donors in HongKong.J Clin Microbiol. 2003, 41 (6):2401-7

10.    P Patel, MA Mendall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ldhood; risk factors and effect on growth. BMJ. 1994, 309:1119-1123

11.Stephen G. Baum. Storke and H. pylori, What’s the story? Journal Watch Infections Diseases. 2002,August, 23

12. Francesco Corea. Predispostion toCarotid Atheroscelerosis in Icaras Dental Substudy; Stroke. 2007, 38:12
13.Offenbacher, S et.al. Periodontal infection as a possible risk factor for preterm low-birth weight. Journal of
Periodontal Disease. 1996,67: 1103-13

14.  杨媛媛,刘黎明,王茂贵.儿童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4):203-206.
15. 
吕农华,杨桢.幽门螺杆菌临床检验方法评价与选择[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9):720-722.
16.
国钦.小钦,小培.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法.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18-19

17. 国钦;中国专利,专利号 ZL 2009201514524

18. 国钦. 小钦,小培. 唾液尿素测法-HPS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评价.中国医疗前沿.2009,4(21):16-52

19. 国钦;中国专利证书,1282313 ,[51]Int.Cl.2009.G01N 33/569 (2006. 01), G01N 33/558 (2006.01), 专利号 ZL 200820183327
 

 

上一篇:螺旋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病和猝死

下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行临床诊断检测技术(上)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shchuhu.com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