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一、生物学性状:
1、G+粗大杆菌,卵圆形芽胞位于中央或近极端,不大于菌体。无鞭毛,在体内有荚膜。
2、厌氧不严格,最适宜生长温度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1、毒素和酶类:根据外毒素分ABCDE5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外毒素有12种重要的有:
1、α毒素为卵磷脂酶,为最重要的毒性物质,能分解人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磷脂,使多种细胞的胞膜受损,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等病变;
2、θ毒素具有溶血和破坏白细胞的作用;
3、κ毒素即胶原酶,可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
4、μ毒素是透明质酸酶,有利于细菌及毒素的扩散;
荚膜、肠毒素(多由A型产生)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gas gangrene):多见于战伤、工伤、车祸。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以局部组织坏死、气肿、水肿、恶臭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2、食物中毒:多见于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伤口深部取材——镜检——G+大杆菌,并伴有其他杂菌和少量不规则白细胞。
2、分离培养、生化反应鉴定 。
3、将标本厌氧培养,取培养液给小鼠或家兔静脉注射,5——10分钟处死动物,置37度温箱中孵育6——8小时,见尸体膨胀并有恶臭和“泡沫肝”
四、防治原则:
及时处理伤口,扩创、反复用H2O2局部冲洗,切除感染及坏死组织;早期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同时用抗生素控制细菌繁殖。由于该菌在环境中极易形成芽胞,故需严密隔离病人,并对所用器械及敷料彻底灭菌,避免在医院传播。
上一篇:细菌学各论——破伤风梭菌
下一篇:细菌学各论——肉毒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