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溶血性链球菌
一、化脓性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1)G+菌,直径0.5-1.0微米,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
(2)有菌毛,在幼龄期(2—4小时)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
2、培养:营养要求较高:血清、血液和腹水
(1)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生成细小、灰白色、表面光滑、有乳光的菌落,有完全溶血环、草绿色溶血环或无溶血环。
(2)在血清肉汤、葡萄糖肉汤中絮状沉淀。
3、生化反应:
葡萄糖+ ,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4、抗原构造:
1)多糖抗原:(C抗原)存在于链球菌的细胞壁,具有族特异性,是血清学分类的依据。将乙型链球菌分为A—H、K—M和O—V共19个族,引起人类疾病的只有A——D、F、G族。
2)表面蛋白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有M、T、R和S抗原。M蛋白有型特异性,可将化脓性链球菌分为80多个型别。与致病性有关的为M蛋白,具有抗吞噬作用;与心肌肌浆蛋白有共同抗原表位,故与风湿性心肌炎可能有关。
3)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特异性
5、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对热、一般消毒剂和抗生素敏感(红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及磺胺)。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细胞壁成分:
①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 LAT):A族菌黏附于宿主细胞主要由LTA介导
②M蛋白(M protein):具有抗吞噬和抵抗细胞内杀菌作用
③肽聚糖:致热、溶解血小板、致局部Shwartzman反应的作用、提高血管通透性和诱发实验性关节炎
④细胞壁受体:蛋白质和纤维结合素受体,可与IgG、IgA、纤维蛋白原、纤维结合素结合,有利于细菌黏附。
(2)侵袭性酶类:
①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在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使溶纤维蛋白酶原变为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③链道酶(streptodomase, SD):(链球菌DNA酶)该酶能分解脓汁中高度粘稠性的核酸,使脓汁稀薄,有利于细菌扩散
④胶原酶(collagenase):能溶解胶原纤维,亦有利于细菌的扩散。
是广义的扩散因子
(3)外毒素:
①溶血素(streptolysin):按对氧的稳定性分溶血素“O”和溶血素“S”
溶血素“O”(SLO):对热、氧敏感,–S–S变成–S–S–。溶解红细胞,有抗原性,其抗体及抗O抗体(ASO)。85%~90%的患者于链球菌感染后2~3周到病愈后数月或一年内可查到这种抗体,可辅助诊断风湿热。溶血素“S”(SLS):对热和酸敏感。对氧稳定,,形成透明溶血环。无抗原性,对多种组织和白细胞有破坏作用。
②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otoxin):(红疹毒素)主要反应是致热性,猩红热的皮疹可能是一种超敏反应。只有带温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有A、B、C 3个血清型。
2、所致疾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皮肤黏膜的伤口侵入机体。有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3类。
(1)化脓性炎症:
①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痈和脓肿
SD、SK使脓汁稀薄利于扩散,形成蜂窝织炎;
沿淋巴管扩散引起丹毒、淋巴结(管)炎;
沿血管扩散引起败血症;
②其他系统的感染:扁桃体炎、咽炎、咽峡炎、鼻窦炎、肾盂肾炎及产褥热等
(2)猩红热: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热、全身红疹和全身中毒症状。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3)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症:由致热外毒素引起,表现为高热、休克及器官衰竭。
(4)链球菌感染后超敏反应:
①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在咽炎和脓皮病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M12型菌株引起。机理:M蛋白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Ⅲ型超敏反应;胞浆膜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可溶性抗原有共同抗原,Ⅱ型超敏反应。
②风湿热:发生在咽炎后,临床表现以关节炎、心机炎为主。机理:M蛋白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心瓣膜和关节滑液膜上,Ⅲ型超敏反应;细胞壁多糖抗原与心瓣膜等组织的糖蛋白有共同抗原,Ⅱ型超敏反应。
3、免疫性:
抗M蛋白抗体和抗致热外毒素抗体有免疫作用。猩红热病后可获得同型的牢固免疫力。
(三)微生物检查法:
1、细菌分离和鉴定:脓汁、咽拭子、血液
(1)直接涂片和鉴定:G+球菌,链状排列
(2)分离培养与鉴定:血平板上有透明溶血环。
2、血清学诊断
抗“O”试验:即用已知的溶血素“O”,检测病人血清中是否有相应的抗体的中和试验或凝集试验。ASO>1:500;用于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用试剂盒检测抗原:ELISA
(四)防治原则:
1、彻底治疗咽炎、扁桃体炎
2、选择敏感抗菌素:青霉素G首选,长效青霉素可预防感染
上一篇:细菌学各论——链球菌属
下一篇:细菌学各论——肺炎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