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类:
1. 化脓性球菌:G+,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
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2. 化脓性杆菌:G-,大肠埃希菌属,假单胞菌属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模式代表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球菌,典型排列方式为葡萄串状,无特殊结构(体外)
2. 培养特性
温度:28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繁茂并形成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菌落:中等大小(1
3. 生化反应
4. 分类
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等不同类型,分为三种:
主要性状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皮葡萄球菌 |
腐生葡萄球菌 |
菌落色素 |
金黄色 |
白色 |
白色或柠檬色 |
血浆凝固酶 |
+ |
- |
- |
α溶血素 |
+ |
- |
- |
SPA |
+ |
- |
- |
甘露醇发酵 |
+ |
- |
- |
致病性 |
强 |
弱 |
无 |
5. 抗原结构
(1)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性质:①细菌细胞壁的表面蛋白
②可与人类、豚鼠、小鼠等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以下作用:
a. 抗吞噬
b. 损伤血小板,引起超敏反应
c. 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
(2) 荚膜:黏附作用
(3) 多糖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为磷壁酸中的组分,分为两群
A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B群――表皮葡萄球菌 (S.epidermidis)
6. 抵抗力
(1) 抵抗干燥,热(
(2) 碱性染料敏感(结晶紫,龙胆紫)
(3) 耐药菌株迅速增多
二、 致病性
(一) 致病物质
1. 侵袭力
(1) 表面结构:SPA,荚膜等
(2) 酶类:
① 凝固酶 (coagulase):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 分类:a.游离凝固酶 (free coagulase):分泌至菌体外的蛋白质,作用类似于凝血酶原物质,使血浆发生凝固(用试管法测定)
b.结合凝固酶 (clumping factor) :结合于菌体表面,是菌株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用玻片法测定)使菌体凝集。
☆ 作用:a. 抗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b.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毒素(外毒素)
① 葡萄球菌溶素 (staphylolysin):损伤细胞膜的细胞毒素,分为α、β、γ、δ等。
α 溶素性质:a.不耐热的蛋白质
b.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c.对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及多种组织细胞有损伤作用
d. 经甲醛脱毒后可制成类毒素
② 杀白细胞素(leukocindin):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作用部位:细胞膜
③肠毒素 (enterotoxin):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
性质:a. 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耐热
b. 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④表皮剥脱毒素 (exfoliative toxin, exfoliatin)
所致疾病: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剥脱性皮炎)
⑤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所致疾病: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 超抗原 (superantigen)
概念:超抗原是指那些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便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直接激活T细胞增值,使其能释放细胞因子(IL-1,IL-2,TNFα和INF-γ等)的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
(三) 所致疾病
1. 侵袭性疾病:侵入机体导致化脓性感染
(1) 局部感染:疖,毛囊炎,伤口化脓,肺炎,中耳炎
(2)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2. 毒素性疾病:外毒素引起
(1) 食物中毒(肠毒素)
(2)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引起)
(3) 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SSS,表皮剥脱毒素)
(4) 毒性休克综合症(TSS,由TSST-1引起)
三、 免疫性
天然免疫力,患病后也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样品采集:痰(上呼吸道感染)
血(骨髓炎,心内膜炎)
食物,排泄物,呕吐物(食物中毒)
中段尿(膀胱炎)
脑脊液(脑膜炎)
1. 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
2. 分离培养和鉴定
3. 药敏试验
4. 肠毒素检查和动物试验
五、 防治原则
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1. 致病性: 细胞壁外黏质物
血溶素(βγ)
2. 所致疾病:①泌尿系感染----急性膀胱炎
②细菌性心内膜炎
③败血症
④术后感染
3. 检查与防治
上一篇:EHEC增菌培养基对O157:H7大肠杆菌增菌效果的观察
下一篇:化脓性细菌——链球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