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
碳源物质 |
备注 |
糖 |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半乳糖、乳糖、甘露糖、纤维二糖、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等 |
单糖优于双糖,己糖优于戊糖,淀粉优于纤维素,纯多糖优于杂多糖。 |
有机酸 |
糖酸、乳酸、柠檬酸、延胡索酸、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氨基酸等 |
与糖类比效果较差,有机酸较难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后会导致pH下降。当环境中缺乏碳源物质时,氨基酸可被微生物作为碳源利用。 |
醇 |
乙醇 |
在低浓度条件下被某些酵母菌和醋酸菌利用。 |
脂 |
脂肪、磷脂 |
主要利用脂肪,在特定条件下将磷脂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加以利用。 |
烃 |
天然气、石油、石油馏分、石蜡油等 |
利用烃的微生物细胞表面有一种由糖脂组成的特殊吸收系统,可将难溶的烃充分乳化后吸收利用。 |
CO2 |
CO2 |
为自养微生物所利用。 |
碳酸盐 |
NaHCO3、CaCO3、白垩等 |
为自养微生物所利用。 |
其他 |
芳香族化合物、氰化物
蛋白质、肋、核酸等
|
利用这些物质的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当环境中缺乏碳源物质时,可被微生物作为碳源而降解利用。 |
种类 |
氮源物质 |
备注 |
蛋白质类 |
蛋白质及其不同程度降解产物(胨、肽、氨基酸等) |
大分子蛋白质难进入细胞,一些真菌和少数细菌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利用,而多数细 菌只能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其降解产物 |
氨及铵盐 |
NH3、(NH4)2SO4等 |
容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
硝酸盐 |
KNO3等 |
容易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
分子氮 |
N2 |
固氮微生物可利用,但当环境中有化合态氮源时,固氮微生物就失去固氮能力 |
其他 |
嘌呤、嘧啶、脲、胺、酰胺、氰化物 |
大肠杆菌不能以嘧啶作为唯一氮源,在氮限量的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时,可通过诱导作用先合成分解嘧啶的酶,然后再分解并利用嘧啶可不同程度地被微生物作为氮源加以利用 |
元素 |
化合物形式(常用) |
生理功能 |
磷 |
KH2PO4,K2HPO4 |
核酸、核蛋白、磷脂、辅酶及ATP等高能分子的成分,作为缓冲系统调节培养基pH |
硫 |
(NH4)2SO4,MgSO4 |
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等)、维生素的成分,谷胱甘肽可调节胞内氧化还原电位 |
镁 |
MgSO4 |
己糖磷酸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核酸聚合酶等活性中心组分,叶绿素和细菌叶绿素成分 |
钙 |
CaCl2,Ca(NO3)2 |
某些酶的辅因子,维持酶(如蛋白酶)的稳定性,芽孢和某些孢子形成所需,建立细菌感受态所需 |
钠 |
NaCl |
细胞运输系统组分,维持细胞渗透压,维持某些酶的稳定性 |
钾 |
KH2PO4,K2HPO4 |
某些酶的辅因子,维持细胞渗透压,某些嗜盐细菌核糖体的稳定因子 |
铁 |
FeSO4 |
细胞色素及某些酶的组分,某些铁细菌的能源物质,合成叶绿素、白喉毒素所需 |
化合物 |
代谢中的作用 |
对氨基苯甲酸 |
四氢叶酸的前体,一碳单位转移的辅酶 |
生物素 |
催化羧化反应的酶的辅酶 |
辅酶M |
甲烷形成中的辅酶 |
叶酸 |
四氢叶酸包括在一碳单位转移辅酶中 |
泛酸 |
辅酶A的前体 |
硫辛酸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辅基 |
尼克酸 |
NAD、NADP的前体,它们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 |
吡哆素(B6) |
参与氨基酸和酮酶的转化 |
核黄素(B2) |
黄素单磷酸(FMN)和FAD的前体,它们是黄素蛋白的辅基 |
钻胺素(B12) |
辅酶B12包括在重排反应里(为谷氨酸变位酶) |
硫胺素(B1) |
硫胺素焦磷酸脱羧酶、转醛醇酶和转酮醇酶的辅基 |
维生素K |
甲基酮类的前体,起电子载体作用(如延胡索酸还原酶) |
氧肟酸 |
促进铁的溶解性和向细胞中的转移 |
上一篇:醋酸菌培养基
下一篇:微生物的营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