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腺病毒(Murineadenoviruses) 1961年,Hartley等在细胞培养传代小鼠白血病病毒时,首次分离到小鼠腺病毒(MAdV),即FL株。后来,Haslimoto等(1966)从外观健康的DK1杂交小鼠粪便中分离到了另外一株MAdV,即K87株。FL株和K87株就是MAdV两个血清型的代表株。MAdV在小鼠群中多呈隐性感染,但也可引起致死性疾病。这类病毒的带毒期和排毒期均较长,严重影响小鼠健康。
1.理化学特性小鼠腺病毒具有典型的哺乳动物腺病毒形态和理化学特性。小鼠腺病毒不耐热,50~56℃易于灭活,36℃以下病毒较稳定,70℃可以长期保存。不具有血凝素。
2.抗原性MAdV有两个血清型,即FL株和K87株,2株之间存在单向交叉反应。经交叉中和试验证实,用K87株制备的抗血清既可以中和K87株抗原,也可中和FL株抗原,并产生同样的滴度;而以FL株制备的抗血清对K87株抗原的中和作用非常弱。
3.分子生物学特性据报道,MAdVFL株的DNA与人腺病毒DNA相似,都具有末端倒置重复序列。但FL株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明显不同于人腺病毒1型和2型的酶切图谱。经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MAdVFL株的DNA与人腺病毒1、7、12型仅有很少或没有核苷酸序列同源性。
4.培养特性小鼠腺病毒易在原代鼠胚成纤维细胞、原代鼠肾细胞中增殖,某些病毒株可在小鼠传代细胞如L929,甚至BHK21细胞以及犊牛或猪肾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
5.病原性小鼠是小鼠腺病毒的自然宿主,实验小鼠在笼内主要经粪便和尿液接触传播。不同毒株MAdV,其毒力差异很大,MAdV对不同年龄小鼠的易感性也不相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自然流行多由于感染FL株引起,病鼠表现弓背、被毛粗糙、食欲下降等症状,新生乳鼠可死亡。K87株感染新生乳鼠和成年鼠均不发病,只是经粪便不断向外排毒并产生高滴度的抗体。裸鼠也可自然发生MAdV感染,但株型未定。用FL株接种乳裸鼠,可造成十二指肠出血和致死性消耗性疾病。
6.诊断分离小鼠腺病毒,可以采集疑似病鼠的肾、脾、胸腺和淋巴结等组织,经适当处理接种敏感的鼠原代肾细胞,一般5~10天产生细胞病变。检验小鼠腺病毒的血清学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玻片免疫酶法、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7.免疫小鼠感染腺病毒后,可以产生特异性血清抗体。目前尚无预防小鼠腺病毒感染的疫苗问世,加强卫生消毒和检疫隔离有利于建立无小鼠腺病毒感染的鼠群。小鼠腺病毒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腺病毒之一,也有应用无病原性小鼠腺病毒构建载体的报道。
上一篇:绵羊腺病毒
下一篇:禽类腺病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