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弹状病毒 (FishRhabdovirus)
目前发现的引起鱼类重要疾病的弹状病毒有5类,它们在形态、RNA及蛋白质组成方面与哺乳动物弹状病毒基本相似。其中鲤鱼春季病毒血症病毒(Springviremiaofcarpvirus,SVCV)和梭子鱼苗弹状病毒(Pikefryrhabdovirus,PFRV)的蛋白质谱与水疱性口炎病毒属成员的蛋白质谱相似,被划归水疱性口炎病毒属的暂定成员;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iralhemorrhagicsepticemiavirus,VHS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virus,IHNV)和鳗鱼弹状病毒尚未被分类。鱼类弹状病毒可在鱼细胞系上传代,也可在哺乳动物、禽类及爬行动物细胞上增殖,但增殖的温度及温度范围因不同病毒而异。
1.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引起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的病毒有多个血清亚型,彼此之间具有较密切的血清学关系,但每种病毒都感染一种特定的鲑鱼、虹鳟鱼或大马哈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在形态结构上与其它弹状病毒相似,含有负股单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1kb。病毒粒子也由RNA聚合酶蛋白(L)、两种基质蛋白(M1和M2)、表面糖蛋白(G)和核蛋白(N)组成。与其它弹状病毒不同的是,其在细胞上的最适增殖温度为13~18℃,生长速度缓慢,子代病毒产量低,病毒RNA转录时产生6个单顺反子mRNA,其中5个mRNA编码病毒结构蛋白,第6个mRNA编码病毒非结构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本病主要发生在北美太平洋沿岸,从阿拉斯加至加利福尼亚北部。日本也有本病流行。最近在欧洲也有报道。病毒通常感染青幼年鱼,一般水温在15℃以下时发病,死亡率可达50%~90%,感染后康复鱼成为终生带毒者,并从尿液、粪便以及在繁殖季节从卵巢和精液中排出大量病毒。急性感染者外表颜色变暗、精神呆滞、贫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鳍的基部出血。剖检可见脾、肾坏死。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敏感细胞包括RTG2、CHSE214和FHM等鱼细胞以及BHK21和WI38等哺乳动物细胞,4~18℃培养可产生细胞病变。利用荧光抗体可检查到病毒特异性抗原。Chiou等(1995年)利用位于病毒N基因中的一对引物,建立了该病毒的PCR诊断技术,对于长时间福尔马林固定或石蜡包埋的样品也能得到良好的扩增效果。水温超过18℃可以有效地控制发病。目前已研制出了不同的灭活疫苗和致弱活疫苗。Koener等(1990年)利用杆状病毒载体表达了该病毒的糖蛋白,其与抗体的反应原性较好,期望作为安全有效的疫苗。LaPatra等(1994年)报道,利用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虹鳟鱼高免血清,对平均体重4.3g的虹鳟鱼进行实验性被动免疫,免疫鱼对105PFU/ml病毒攻击有91%的保护作用。暴露后24和48小时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8%和75%。田间试验表明,被动免疫的鱼在感染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后,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治疗鱼。
上一篇:水疱性口炎病毒诊断与免疫
下一篇: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