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疱性口炎最早的报道是发生在中美和北美的马的一种病毒性疾病,随后传播至欧洲和非洲,至今该病仍主要散发于美洲大陆的美国和加拿大,在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呈地方性流行。印度曾自人体分离到一株在抗原性上近似水疱性口炎病毒的病毒株,称为Chandipura病毒。感染后病人表现为突然发热,身体多处疼痛。血清学调查表明,该病毒在印度人群中分布较广,马、驴、猴、牛、羊等动物也有针对该病毒的抗体。
7 水疱性口炎病毒主要呈嗜上皮性。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但比口蹄疫缓和得多。牛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病牛轻度发热,在舌、牙床、唇和颊粘膜上突然出现水疱,但蹄部极少发生继发性病变。水疱迅速破溃而发展为浅在性糜烂。病牛大量流涎,缺乏食欲。多数病例的病变可在几天内愈合。曾有奶牛的水疱或糜烂蔓延至整个乳头的报道。也可能发展为乳腺炎。本病存在“逆年龄感受性”,成年牛的感染性高于1岁以内的犊牛,后者极少发生临床感染。水疱性口炎因降低乳牛体重,影响牛奶产量而造成经济损失。马的病变部位主要是舌背部。猪则在鼻镜和唇部出现水疱,足部病变可能导致跛行。鹿也可自然感染,其特征是发热、喉痛和沉郁,持续数天。水疱性口炎病毒可使许多种动物发生实验感染。给牛、马、猪、羊、兔和豚鼠作舌部皮内注射,可在接种部出现水疱。腹腔接种乳鼠以及脑内接种小鼠和豚鼠,则可引起致死性脑炎。给豚鼠足垫作皮内接种,很快出现类似口蹄疫的水疱,肝和肾也可能出现损害。将病毒涂抹于牛舌和齿龈部的完整皮肤上或将病毒喂饲和喷入鼻孔,常不引起感染,舌部皮内接种,则可引起典型的水疱性病变,并且不受动物年龄的限制,大小牛均可感染。棉鼠、家兔、仓鼠和雪貂对水疱性口炎病毒敏感,鸡、鸭、鹅也易在舌和足蹼接种时发生感染。仓鼠和栗鼠在鼻内和脑内接种时,经常发病死亡。雏鸡在脑内接种时发生感染,但用感染雏鸡脑进行传代未获成功。鹿在人工接种时发生短期感染。敏感动物在感染病毒后数小时,因病毒到达马氏层细胞的胞浆内,导致水肿液的积蓄而发生水疱。病毒约于感染后48小时到达血流,病畜体温上升,可高达40~40.5℃(于第4天)。病毒血症随后消失,水疱增大,水疱液中的病毒滴度高达104~106/ml。此后体温突然下降,病畜大量流涎,感染上皮发生腐烂脱落,出现新鲜的出血面。病变也常见于鼻及乳头,偶见蹄冠带腐烂。本病恢复迅速,即使严重病例,也常可在几天内恢复进食和走路。康复动物血清内具有高效价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并能抵抗再感染。人可因接触病畜而偶然发生感染,但常不显症状或仅轻微发烧或寒战。人感染的潜伏期为30小时~8天,有的患者表现头疼、恶心、呕吐等。约有1/4的病人在口部、舌或鼻部出现疱疹样水疱病变,持续2~7天后完全恢复。
上一篇:水疱性口炎病毒培养
下一篇:水疱性口炎病毒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