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狂犬病是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传染病疫苗的发展史。除了上述动物应用的弱毒及灭活狂犬病疫苗外,从80年代中期相继研制并试用了多种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疫苗。糖蛋白是狂犬病病毒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成分,利用提纯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或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糖蛋白与脂质体或皂素结合后,糖蛋白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机体形成良好的免疫力,尤其是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具有在昆虫细胞内表达产量高和完全糖化等特点,因此该重组蛋白在注射动物后,可以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为了研究糖蛋白中不同肽段的功能,Dietzschold等和Macfarlan等还分别制备和合成了糖蛋白的多肽及合成肽疫苗,但免疫效果不理想,原因是糖蛋白诱导中和抗体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其自身二级及三级结构的完整性。1984年Kieny等和Wiktor等分别以痘苗病毒为载体,构建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疫苗,在实验动物上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随后构建了以其它动物痘病毒(如浣熊痘病毒)为载体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疫苗。1987~1991年,在比利时南部2200km2区域内用痘苗病毒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对野生红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免疫运动,通过检测发现,受检狐狸中有81%表现为四环素(疫苗食饵中的生物标记)阳性,在免疫地区的狐狸和家畜中,无一例狂犬病报道。随后相继在法国和美国进行了田间试验,也收到良好的效果。1988年Taylor等开始利用禽痘病毒和金丝雀痘病毒构建重组疫苗,该载体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形成顿挫型感染,病毒在细胞中不增殖,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长期持续表达、加工并被呈递到细胞表面,在接种动物后,可保护动物免受致死性病毒的攻击。因而在狂犬病重组疫苗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1990年,Prevec等研制了可以通过口服免疫的人5型腺病毒载体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给小鼠、狗、狐狸、臭鼬等免疫后,所有免疫动物均能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与禽痘病毒重组苗的观察结果一样,未见载体病毒复制,可能也属于顿挫型感染。1、2型犬腺病毒是犬科动物的天然病原体,对人体无致病性,从理论上讲,构建犬腺病毒载体疫苗可能是控制犬及野生动物狂犬病的理想途径。Xiang等(1994年)和扈荣良等(1994年)分别报道,利用带有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接种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狂犬病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抵抗狂犬病病毒的攻击。为狂犬病的免疫提供了又一条新的途径。狂犬病病毒核蛋白虽然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病毒中和性抗体,但却可以诱导抗核蛋白抗体的产生,通过刺激动物产生细胞免疫,抵抗强毒的攻击。如以杆状病毒、痘苗病毒等为载体的重组核蛋白亚单位疫苗和重组活疫苗在小鼠、臭鼬、猴等试验中,均获得了满意的免疫效果。另外,利用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据报道可以保护小鼠抵抗致死性狂犬病病毒的攻击。
上一篇:狂犬病疫苗预防性接种
下一篇:狂犬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