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分离的流行毒株,称“街毒”。早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即使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不同,分离到的狂犬病病毒株在抗原性上都十分接近。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荧光技术,均可测出其共同的核蛋白抗原。但近年来使用“肽链图谱法”,却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街毒之间,存在着抗原差异。这些差异也常可用交叉中和试验,特别是动态中和试验测知。这证明狂犬病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抗原是不同的。有人根据血清中和试验,即与单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不同,将狂犬病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1型为古典型狂犬病病毒株,2型为Lagos蝙蝠病毒,3型为Makola病毒,4型为Duvenhage病毒。最近Tordo等(1993年)通过PCR技术对来源于40个不同国家的70个代表性狂犬病病毒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它们分为6个基因型,前4个分别与4个血清型相对应,欧洲蝙蝠狂犬病病毒被分为5型和6型。分离自蚊的病毒仍属于未分类的狂犬病病毒。但是这种抗原或基因型的差异似乎并不影响对动物的免疫保护力。提纯病毒在琼脂扩散试验中与抗血清出现一条沉淀线,但常产生两条以上的副线,这是由破裂的病毒产物引起的。补体结合抗原的大小约12nm,在pH6~10中稳定,并可分为对胰酶抵抗及对胰酶敏感的两种成分。囊膜糖蛋白诱导病毒中和抗体,并使动物具有免疫保护力。狂犬病病毒与同属其它成员之间的糖蛋白具有共同抗原性。但与其它属病毒没有抗原关系。“街毒”经过一系列的家兔脑或脊髓内传代,其对家兔的潜伏期缩短,但对原宿主(如狗)的毒力下降,称为“固定毒”。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中和试验,发现固定毒与街毒株之间在抗原组成上不同。这可能是过去使用的疫苗有时保护作用不完全的原因。
上一篇:狂犬病病毒血凝特性
下一篇:狂犬病病毒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