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丘疹性口炎病毒 (Bovine papular stomatitis virus)
同义名:牛传染性溃疡性口炎病毒,假口疮性口炎病毒。[HT5SS] 牛患丘疹性口炎时,口腔粘膜、鼻镜、鼻孔的上皮出现病变,引起火山口样溃疡,直径 达1cm。鼻镜和鼻孔周围的病变为突起而粗糙的棕色斑。通常在几周内痊愈。本病发生于 牛,特别是幼牛,该病有颗粒性口炎(Granular stomatitis)、增生性口炎(Proliferatin g stomatitis)等别名。 本病广泛分布于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因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在幼牛可能 存在潜在感染,胸腺切除术、注射异种动物蛋白或严重损伤可能激发本病。病牛的唾 液和鼻涕内含有病毒。 人接触病牛也可感染该病。潜伏期3~8天。病变通常出现于手和手指上,与病毒侵入部位 一致,病变一般由丘疹或直径3~8mm的疣状结节组成。结节在2周后开始减少,大约在一个 月内消失。有些病例出现发热,并在臂上出现红斑性疹或发生腋下腺病和肌痛。 除了牛、人和曾有过犬感染本病报道外,其它家畜和实验动物不感染。牛丘疹性口炎病毒比其它痘病毒略小,直径为250×125nm,具有单层或双层外 膜。电镜检查负染标本,形态与假牛痘病毒和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相似。本病毒与假牛痘和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的抗原性十分相近。但除共同的核蛋 白抗原外,不与其它痘病毒的可溶性抗原呈现交叉反应。牛丘疹性口炎病毒不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但可在牛、羊等的原代睾丸细胞 培养物内增殖,并在接毒后5天左右产生细胞病变。感染细胞核变形, 并常出现胞浆内 包涵体。由于本病没有水疱、下痢和全身症状,所以易与口蹄疫、牛瘟和腹泻粘膜病等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不难建立诊断。确诊时选取新鲜病变材料作包涵体和病毒粒子的检查,或者接种细胞培养物后再行 检查感染细胞内典型的线团样病毒粒子。 用感染该病毒的牛的恢复期血清进行免疫电镜分析病毒表面结构时,发现抗血清能与病毒外 壳和囊膜发生抗体反应。该血清具有溶解感染细胞的作用。
上一篇:假牛痘病毒
下一篇:新西兰红鹿副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