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病毒(Infectious ectromelia virus)
〖HT5K〗同义名:鼠痘病毒。〖HT5SS〗 小鼠的传染性脱脚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全身性感染,致死率经常达95%。某些小 鼠呈潜伏状 态,在各种应激因素,例如运输、受冷和X光照射,特别是在疫苗制造或肿瘤移植过程中应 用鼠体组织连续传3~5代时,病毒易被激活。本病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鼠群中广泛流行。 引入无症状的带毒鼠,是鼠群发生本病的主要原因。病鼠经尿和粪排出病毒,故可经 污染的饲料和用具传播。有人认为本病可经呼吸道感染。 脱脚病病毒的形态与牛痘和痘苗病毒相同,病毒颗粒直径为230×170nm。对乙醚和胆盐 有抵抗力,并可耐受1%石炭酸达50天之久,001%福尔马林可于48小时内使之灭活。 保存于-70℃和冻干的脱脚病病毒可以存活几年。甘油盐水中的病毒也可活存几个月。
〖BT4〗1.抗原性 脱脚病病毒的抗原性与痘苗病毒极为相似,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抗体吸收试 验难以鉴别。
〖BT4〗2.培养 脱脚病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产生白色小痘斑。但是孵育温度应降至35~33℃ 以下。病毒存在于整个鸡胚和胚液中。 在鼠胚成纤维细胞、鸡胚细胞和其它一些原代和传代细胞如HeLa细胞和L细胞内,脱脚病病 毒增殖并可能产生蚀斑,有时还引起巨细胞形成。在组织培养细胞,病毒似乎以细胞至细 胞方式传播。
〖BT4〗3.病原性 传染性脱脚病的典型症状是肢体的水肿和坏死,最初是在唇部、四肢和尾部出现水肿性肿胀 ,随后变为水疱并结痂。常见四肢和尾脱落,也常见结膜炎、肺炎、脑炎或肝炎等症状。 人工接种小白鼠〖HT6,7〗足〖KG-*6〗庶〖HT〗部皮内,病毒于几小时内侵犯局部淋巴 结,先在局部增殖,约1~2天进入血流,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在脾和肝等脏器中进一步增 殖后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再 由血液至皮肤(可能由吞噬细胞吞噬后转运到全身其它部位),约于感染后7天左右,因侵 害皮肤毛细胞管的内皮细胞和皮肤上皮细胞而出现皮肤病变以及四肢和尾部的坏死脱落。在 病变皮肤和肠管的上皮细胞内可见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强毒毒株常可引起致死性肝、脾坏 死,特别是在腹腔内接种时。中等毒力的毒株则只引起肢体局部病变,肝脾病变不严重。 剖检病鼠见肝、脾坏死或呈斑驳状,胰腺损坏,腹膜上出现白色斑点。组织学检查,可在许 多脏器的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胞浆内包涵体。 脱脚病病毒不感染人。
〖BT4〗4.免疫 病后康复鼠具有坚强免疫力,但仍可从粪和尿中排毒达几个月。应用痘苗给小鼠尾部和 脚垫划痕或滴鼻接种,常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汤非凡等(1951)应用病鼠肝脏,以生理 盐水作成10%悬液后加入02%福尔马林,置5℃感作10天或3天,分别制成10天苗和3天苗。 给健鼠皮下两次接种03毫升,第一次用10天苗,第二次用3天苗,两次间隔7天,据云具 有明显的疫情控制效果。但因这种免疫接种方法不能彻底消除鼠群中的病毒感染,所以最好 的办法是消灭整个感染鼠群,彻底消毒后,重新建立健康鼠群。
〖BT4〗5.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情况,较易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采取病变材料, 制成切 片后检查胞浆内包涵体。或者直接制备负染标本,进行电镜观察。也可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 和组织培养细胞,分离并鉴定病毒。由病变部采取水肿液,或病变组织和痂皮,作成乳剂后 ,接种于小白鼠〖HT5,7〗足〖KG-*6〗庶〖HT〗部皮内,极易引起实验感染。 检测鼠群带毒状态时,可用痘苗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检查血清抗体。
上一篇:兔痘病毒(Rabbitpox virus)
下一篇:水牛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