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冠状病毒
1.水貂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水貂流行性腹泻是近年来发现的细小病毒性肠炎之外的又一重要 传染病。本病以流行性卡他性胃肠炎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称水貂流行性卡他性胃肠炎 (ECG)。本病最早流行于美国,此后相继在加拿大、前苏联、丹麦、斯堪的那维亚等国家 和地区流行。1987年传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多次发生暴发性流行。解放军农牧大学在国 内率先开展了本病研究,并首次确认冠状病毒是本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水貂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具有冠状病毒属其它成员的典型形态特征。有囊膜,呈不规则圆形 ,直径80~160nm,外周有花瓣样纤突。该病毒含RNA,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不能抑制病毒增殖,对乙醚敏感。37℃ 12小时可 使病毒失去感染性。在pH3条件下,室温3小时仍保持一定活力。分离培养非常困难。解放军农牧大学先后应用A72、Vero、DK、F81、CRFK等十多种传代细胞 进行分离培养,均未获得成功,最后应用貂肺细胞培养物分离获得了病毒。本病 毒与冠状病毒属其 它成员的抗原关系尚不清楚。水貂流行性腹泻与水貂品种关系密切,目前只发现北美貂及 其杂种后代中有本病流行,我国原有品种貂不发生本病。秋季为本病流行季节。病毒经口感 染。发病初期呈零散发生,3~5天后病貂数急剧上升,一般在发病后10~20天达到流行高峰 ,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约为2%。但如同时感染阿留申病毒、细小病毒以及魏氏梭菌 等 ,死亡率可达20%以上。病理变化主要在胃肠道,胃粘膜充血、脱落。肠壁肿胀,肠腔内 有乳白色或暗红色粘稠物。肠系膜淋巴结以及肝、脾等有不同程度肿大。结合临 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进行诊断,但确诊必须应用病原分离鉴定等特异性方法。双抗体夹心EL ISA法已由解放军农牧大学建立。电镜检查也是可靠方法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本 病。据报道,应用水貂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魏氏梭菌三联疫苗接种水貂,可起到较好的 保护作用。猪血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好。2.牛冠状病毒牛冠状病毒(BCV)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上以出血性腹泻为 特征,并有较高的死亡率,故又称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NCDCV)。Stair等(1972)首次报道了从新生犊牛腹泻粪便中分离获得1株 冠状病毒样粒子。Sharpee等进一步将其确定为冠状病毒。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 该病报道。我国亦发生多次暴发,并有较高死亡率。将病牛粪便或细胞培养物经口感染未吃 初乳的犊牛,易于复制本病。牛冠状病毒具有多形性,病毒粒子大小为107~160nm。具 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突。基因组为RNA,单链正股,有感染性。通过免疫电镜 和免疫荧光技术,证明牛冠状病毒与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有抗原交叉。进一步研究发现 ,BCV还是引起犊牛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传染性致病因子。Thomas首次报道BCV可感染牛的呼吸 道,并从呼吸道中分离获得BCV。最近,Benfield等又从冬季下痢母牛体内分离获得BCV。 BCV可在多种原代或传代细胞中生长增殖。Mebus首次报道BCV可在体外培养细胞上增殖 , 在胎牛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的细胞病变(CPE)。Inaba等和Sato等采用从牛胚肾 分离的BEK1株 细胞系培养Mebus适应株BCV,第3天即可出现明显CPE。另外,Vero细胞系亦曾成功用于几株 BCV的分离培养。据报道,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胰酶,可提高细胞培养适应株BCV的增殖滴度 ,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清楚。诊断方法包括电镜检查、免疫电镜、血凝—血凝抑制、直接或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ELIS A等。由于BCV可在多种细胞上增殖并产生明显CPE,故还可应用蚀斑滴定技术进行诊断。 除上述冠状病毒外,目前已发现的病原性冠状病毒还有番鸭冠状病毒、绵羊冠状病毒、幼 驹 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等。值得注意的是,冠状病毒感染似乎存在比较普遍的 亚临床带毒现象,近年来,在许多临床健康动物体内,甚至新生动物的心脏和肝脏等脏器中 发现有冠状病毒存在。有关动物实质器官中经常发现的冠状病毒的病原学意义有待进一步阐 明。
上一篇:犬冠状病毒
下一篇:隆病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