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4]5. 病原性鹿,而且看来只是白尾鹿自然感染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有时大角绵羊、野牛等也 会感染。潜伏期为6~8天。于发热期,病 毒存在于血液和绝大多数组织中。病毒血症呈细胞结合性,也就是病毒结合于细 胞成分上,特别是红细胞,白细胞上也有病毒,但其数量较少。当血液中出现中和 抗体时(约于感染后6~8天),病毒血症消失。病鹿各组织和脏器中都有明显出血,浆膜囊内有液体贮积,腹膜后水肿。原来认 为流行性出血病的广泛性出血性变化,是病鹿血液中缺乏凝血酶原的结果,而不 是血管内皮遭受损伤的缘故,但是Tsai等(1973)由3头自然感染病鹿和1头人 工感染病鹿采取舌、心脏和大脑半球进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管的超微结构研究, 结果发现内皮细胞出现显著变化:细胞浆内有电子密度较高的物质[CD2]毒浆,并有 病毒粒子和微管样结构的堆集,细胞肿大,呈现退行性变化。毛细血管的内腔 经常堵塞。最急性病例症状不明显,经过4~48小时,昏迷和休克而死。将病毒材料给白尾鹿作肌肉或静脉内接种,可于5~6天内使其死亡。黑尾鹿、驼鹿、 糜、麂和羚羊在人工感染后不发病,但可能出现短暂的低滴度病毒血症,血清抗体 阳转。 牛和绵羊也易感,它们在流行中所起作用尚不清楚。其它反刍兽和家畜、野兽不 感染本病,家兔、豚鼠、仓鼠和成年小鼠没有感受性。哺乳仔鼠在脑内接种时发生实验感染,继续传代,可以使其发生规律性死亡(达100%) 。连续通过鼠脑有降低病毒对鹿的致病力的倾向。
[BT4]6. 生态学鹿流行性出血病不能直接接触传染。现已证明库蠓可以生物学带毒,并传播本病, 例如Boorman等(1973)给变翅库蠓(Culicoides variipennis) 接种鹿流行性出 血病病毒或喂饲含病毒血液,结果使其发生感染,病毒在库蠓体内大量增殖。Foster 等(1977)也报道用库蠓在鹿群中成功地进行了鹿流行性出血病的传播,并从库 蠓体内分离到了病毒。本病流行于夏季,多呈地方流行性。
[BT4]7. 免疫曾有应用鼠脑化弱毒疫苗和福尔马林灭活疫苗进行人工免疫试验的报道,但尚未 普遍应用于临床实践。
[BT4]8. 诊断采取濒死期扑杀或刚死亡病鹿的脾脏,作成10%乳剂,接种健康白尾鹿,可使其 在5~6天内发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病和死亡。也可将上述乳剂作离心沉淀处理, 并根据需要加入适量抗生素后接种组织培养的鹿胎细胞,以分离病毒。也可在病鹿发热期采取抗凝血作病毒分离之用。为提高病毒分离率,可先分离血 细胞,经无菌盐水洗涤后,用冻融或加入蒸馏水的方法使其溶血,再行接种细胞培 养物。流行性出 血病病毒在这种组织培养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细胞变圆,凝聚,并可 被同源血清抗体所中和。应用BHK21、Vero、HeLa细胞等作病毒分离,效果不如鹿胎细胞,且有些毒株不能生长和产生细胞病变。南达科达血清型株既可 在鹿胎肾细胞培养生长,也能在BHK21上生长。在分离获得病毒以后,即可应用标准阳性血清或荧光抗体进行鉴定。荧光抗体技 术和补体结合试验呈群特异性,可作初步鉴定之用,但应注意与蓝舌病病毒的交 叉反应,特别是补体结合试验。随后再用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型的鉴定。有人建议用组织培养细胞作蚀斑中和试验,据云具有很高的型特异性。
上一篇: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一)
下一篇:轮状病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