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病原性本病毒的自然宿主为鸡和火鸡,其它禽类未见感染,鸡是唯一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所有品 系的鸡均可发病。3~6周龄的仔鸡最易感。年龄较大的鸡具有一定抵抗力,小于3周龄的雏 鸡感染后会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潜伏期短,人工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在易感鸡群中,初发的法氏囊病 多呈急性型。通常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并于5~7天达最高峰,以后逐渐减 少。本病突出的表现为发病突然,发病率高,死亡集中发生于很短的几天时间 内以及鸡群的康复较为迅速。病死鸡呈现脱水现象,股部和胸部肌肉经常有出 血,呈条状或块状。肠粘膜与腺胃有出血,肾脏苍白肿大。法氏囊是本病毒的 主要靶器官,变化最为明显。感染初期法氏囊水肿、出血,表面有胶胨状黄色 渗出液,表面的纵纹变得明显,颜色由白变成乳白色,至第4天肿胀最大,约较 正常法氏囊大2~3倍,第5天开始恢复正常大小,以后逐渐萎缩,到第8日仅为正常大小的1/ 3。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局限于法氏囊、脾脏、胸腺、哈德氏腺和盲肠扁桃体的淋巴结内 ,以髓状淋巴组织细胞坏死为特征。法氏囊受损最严重,感染后第1天就观察 到法氏囊滤泡髓质区的淋巴细胞坏死、变性。IBD是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病毒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可通过直接接触从鸡 传于鸡,或通过污染病毒的各种媒介物如饲料、饮水、尘土、器具、垫料、人 员衣鞋、昆虫机械等间接传播,也可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将病毒滴入易感鸡 的眼内,也易引起感染。常规措施通常不能使病鸡舍彻底消毒。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入,开始在肠道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初步增殖,然后随 血流移至肝脏和法氏囊,经口人工感染后22小时就能在法氏囊淋巴细胞中检测 到病毒。定居在法氏囊组织后,病毒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其它组织,产生第二次 病毒血症。在法氏囊病的早期,病毒存在于除脑以外的绝大多数组织和器官中 ,其中以法氏囊和脾脏的含毒量最高,其次为肾脏。实验感染3~6周龄火鸡,仅表现轻微的临床症状,但是法氏囊有病理组织学变 化,并能分离出IBDV。感染鹌鹑未能获得成功。
6.诊断根据IBD的特征性症状和肉眼病变,比较容易地作出初步诊断,但对可疑病例或 混合感染,常需分离和鉴定病毒。(1)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① 样品采集〓通常选择法氏囊和脾组织。其它器官也含有病毒,但病毒量低, 可能只有在毒血症时病毒含量有所增加。在病的早期阶段(感染后3~6天),IBDV 能从大多数淋巴组织中分离到,考虑到本病呈急性经过,感染持续期短暂,分 离病毒就应至少采集5个临床感染的鸡,病料冻结贮存。如果选择法氏囊分离病 毒,应注意法氏囊可能被呼肠孤病毒或腺病毒等所污染,使得鉴定过程复杂化 。② 鸡胚接种〓最好选择9~11日龄SPF鸡胚,接种CAM。鸡胚通常在接种后3~5 天死亡,胚体病变如前述。此法是目前公认的分离病毒的最敏感方法,成功率 高于细胞培养。③ 细胞培养〓常用CEF和BGM70,可产生细胞病变,如将野毒先通过鸡胚适 应后,再接种细胞培养物,则可提高分离率。考虑到IBDV在B淋巴细胞内复制, 选用来源于法氏囊的原代细胞或B细胞源的传代细胞系分离效果好。细胞内增殖 的病毒可用免疫荧光和电镜方法检测,这对于IBDV的早期诊断和鉴定有很大价 值,同时也可用于鉴定IBDV的血清型。此外,还可应用IBDV核酸探针检测IBDV分离株和直接确定组织内的IBDV。Jackwood 等(1990)报道IBDV探针在斑点杂交中不仅能检出大约10ng的IBDV RNA,还可 检测IBDV血清Ⅰ型的5个不同亚型和2株血清Ⅱ型病毒基因组RNA。[BT4](2) 免疫学鉴定① 琼脂扩散试验〓此法简便快速,在感染后5~6天即能检测到病毒抗原,取 病鸡法氏囊制作悬液(1∶2~5),离心取上清,再用特异的高免血清(单抗) 按琼扩法常规进行。本法亦可用已知抗原测定康复鸡群的IBDV群特异性抗体,即 将感染后3~4天的法氏囊匀浆(1∶2)反复冻融(3次)离心后制成诊断抗原, 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早在感染后7~10天直至感染后1年以上均能测到沉淀抗体 。② 荧光抗体技术〓此法可快速检测抗原。取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作触片或冰冻切 片,用特异的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为降低非特异性荧光,可先将荧光抗体用SPF鸡 的法氏囊匀浆吸收处理。③ ELISA〓双夹心抗体ELISA检测IBDV抗原是快速、敏感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 ,若用抗IBDV的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来捕捉IBDV,则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目前,普遍使用ELISA方法评价鸡群内的IBDV抗体,尤其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血清- 流行病学调查。ELISA商品试剂盒具有方便、重复性好、结果一致等优点。④ 中和试验〓只有中和试验能够鉴定不同的IBDV血清型,区分IBDV分离株之 间的抗原差异。常用细胞适应毒在CEF上进行微量中和试验,即用培养液将待测 血清作2倍稀释并加到含有培养24小时融合生长的单层CEF的96孔微量细胞板上 ,每孔用1 000个蚀斑形成单位(pfu)的病毒接种细胞,37℃培养5天。培养后 除去生长液,并用10%缓冲福尔马林冲洗5分钟,倾去福尔马林盐水,细胞用1% 结晶紫进行染色。以抑制细胞病变的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来表示中和效价。⑤ RNA电泳〓取病变法氏囊或感染鸡胚的组织乳剂以及感染细胞培养物,用SDS处理,苯 酚-氯仿抽提后,进行电泳,常可显出2条清淅的带。具体方 法参阅本书第十九章轮状病毒节。
7.免疫由于IBDV在外界环境中较为稳定,采取消毒和隔离措施来控制本病不易达到目 的。主要的防制方法是接种疫苗。有数种弱毒疫苗可供应用,这些疫苗一般分 为高度致弱的“温和型”疫苗和中等毒力的”中间型“疫苗,后一种疫苗目前 较为常用,因为高度致弱的IBDV毒株,对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不能很好地诱 导免疫力。考虑到鸡群被动免疫水平差异较大,且难以检测,一般做法是在3周 龄时给所有的雏鸡滴眼或饮水免疫IBDV活疫苗。鉴于抗原变异株屡有发现以及近来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高病原性或超强毒IBDV (vvIBDV),采用变异株的灭活疫苗是可取的。美国等国家已研制出致弱的IBDV 变异株,对雏鸡安全,能刺激鸡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抵抗变异株和标准的 血清Ⅰ型IBDV野毒的攻击。由卵黄囊获得的母源抗体能够保护雏鸡抵抗IBDV的早期感染和防止由本病毒引 起的免疫抑制。抗IBDV的母源抗体半衰期是3~5天。因此,如果了解雏鸡的抗 体滴度,就能预测鸡对IBDV的易感年龄。通常是给母鸡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刺 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母源免疫力,以使保护雏鸡达4~5周。而活疫苗免疫种鸡 ,产生的母源免疫力只能保护雏鸡1~3周,同时也要考虑到IBDV的获得性免疫 能干扰主动免疫反应。值得注意的是IBDV感染的免疫抑制作用。Allan等和Faragher等首先报道了IBDV感染的 免疫抑制作用。受到感染的1日龄雏鸡对新城疫病毒 的抗体反应抑制作用最大,IBDV感染7日龄雏鸡后呈现中度的抑制。免疫抑制不 仅表现为对疫苗的反应,而且对多种疾病如包涵体肝炎、球虫病、马立克氏病 、出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症和坏疽性皮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贫血因子、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更易感。因此,在使用中等 毒力的疫苗时,应避免在幼龄期接种高度易感的鸡群。荧光抗体检测证实病毒主要在法氏囊的不成熟或前体B淋巴细胞内复制,而在胸 腺、脾、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增殖不明显。IBDV的感染,损害体液和局部免疫系 统,从而导致以体液免疫抑制为主的免疫失败。 由于Vp2在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IBDV 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展示了广泛的前景。已建立的Vp2单克隆抗体能被动地 保护雏鸡。将编码Vp2的cDNA序列插入到禽痘病毒基因组中,用来免疫 幼鸡,当遇到强毒IBDV攻击时,Vp2在体内的表达能保护幼鸡免于死亡 ,但不能保护法氏囊不受损害,Vp2亦能在酵母细胞表达。
上一篇:禽双RNA病毒属(一)
下一篇: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