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达病毒科只有一个属。本属内的诺达病毒首次分离于日本的Nodamura村,因而得名。过去 也将其称为野田村病毒。本属内其它病毒的命名大多根据病毒分离的地点或宿主动物而命名 ,包 括黑甲虫病毒(Black beetle virus)、布拉拉病毒(Boolarra virus)、禽兽棚病毒(Flock h ouse virus)、舞毒蛾病毒(Gypsy moth virus)、马拉瓦土病毒(Manawatu virus)、黄 带〓神经坏死病病毒(Striped jack ner vo us necrosis virus)等。可能的成员有阿肯色蜜蜂病毒(Arkansas bee virus)、内源性果蝇 系病毒(Endogenous drosophila line virus)等。
[BT4]
1.形态特征本属病毒无囊膜,略呈球形,直径30nm左右,呈20面体对称(T=3)电镜下观察无特殊的表 面结构,很少见到空壳。
[BT4] 2.理化学特性病毒的分子量约为 8×106Da,沉降系数S20w为 135~140,在CsCl溶液中的浮密度 为1. 30~1.36g/cm3。室温条件下,在1%十二烷基磺酸钠中,诺达病毒、黑甲虫病毒和禽棚兽 病毒的感染性稳定,布拉拉病毒则失活。在用氯仿提取后的水溶液中,病毒仍具有 感染性。病毒对有机溶剂有抵抗力,在酸性条件下(pH3.0)稳定,在有氯离子存在时不稳定 。病毒粒子中RNA的含量占16%~20%。病毒衣壳由180个蛋白亚单位(原体)组成。形态发生过程包括病毒样“前病毒”的形成,“ 前病 毒”需要通过壳体蛋白前身—α蛋白(分子量44×103Da)的自身催化裂解,形成两个更小 的蛋白质,分别叫做β蛋白(分子量40×103Da)和γ蛋白(分子量4×103Da)。这种“成 熟 ”裂解经常是不完全的,典型病毒粒子中常含有未裂解的前身链的残基,其比率变化在10% ~50%之间,取决于病毒的种类和增殖条件。病毒的基因组由两分子的ssRNA组成,分子量为1.1×106Da和0.48×106Da。两个分子在 5端都有一个帽,而3端无多聚(A)尾。病毒在细胞浆中复制,放线菌素D不影响病毒RNA的合成。感染细胞中有3种病毒RNA,即RNA1 (分子量1×106Da)、RNA2(分子量0.5×106Da)和一个亚基因RNA3(分子量0.15×106Da )。RNA1编码蛋白A(分子量112×103Da),后者可能是病毒RNA聚合酶的成份;RNA2编码衣 壳蛋白的前身即α蛋白;RNA3编码蛋白B(分子量10×103Da),可能在合成正链RNA过程中 起作用。用分离的RNA1感染细胞,能合成RNA1和RNA3,但不能合成RNA2。RNA1和RNA2均是形 成病毒粒子所必须的。[BT4]3.培养诺达病毒可采用传代细胞培养。从蚊体分离的诺达病毒可在乳鼠体内生长,但不能在黑腹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细胞中培养。从草地蛆(Costwlytra zealandiea)的 幼虫中分 离的禽兽棚病毒,既可在烟草植物细胞中增殖,也可在果蝇细胞中培养。诺达病毒、 黑甲虫病毒和禽兽棚病毒在果蝇细胞中培养时,可形成蚀斑。诺达病毒在细胞中的增 殖力很低,但它能在34℃的低温条件下,通过病毒RNA对细胞的转染而传代培养。[BT4]4.抗原性诺达病毒、黑甲虫病毒、禽兽棚病毒和布拉拉病毒在凝胶扩散试验中具有交叉反 应,但它们都有不同的血清型。
[BT4]5.病原性诺达病毒由埃及伊蚊传播给乳鼠,其它病毒可在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体内生长。自然情况下, 除带状〓神经坏死病病毒分离自鱼外,其它病毒都可从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中 分离获得。病毒无显著的特异性,可致死蚊及昆虫,还可引起小鼠和猪的死亡。实验条件下,大多数病毒能在普通蜡象蛾的幼虫体内增殖。诺达病毒可通过伊蚊传播给乳 鼠,并能在昆虫和乳鼠体内生长,将病毒注射给乳鼠和蜡象蛾幼虫时,可使其麻痹和死亡。
上一篇:星状病毒科(二)
下一篇:双RNA病毒科(Birnavir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