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镜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在1948年,Nagler和Rake及VanRooyen、Scott首先用电镜在不同患者皮肤损伤的水泡液和结痂中看到了天花病毒和疱疹病毒,并根据这两种病毒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别诊断。后来,该技术成了病毒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加上目前电镜样品制备方法的不断改进,为快速识别和检出临床样品中的病毒或病毒成分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电镜技术检查临床样品已相当普及,就好像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和细菌一样。该技术与一般常用的血清学特异性诊断相比,有它独到之处。血清学一次只能检出一种病原,而对于非典型的或混合感染病例,尤其是对新发生、新发现的病毒病,由于没有现成的相应抗体,更是束手无策。而电镜却可大显身手,经电镜检测,病料中有什么样的病原就能检出什么病原,特别是对新发现或由国外新传入的疫病,电镜检测可以作为先锋手段,甚至可在一个视野内观察到几种病原体(图12-18)。 图12-18 鸡传染性法囊病病毒粒子(箭头),此外还可看到鸡传染性贫血 病毒样粒子(细箭头)及副粘病毒样的核衣壳(双箭头),比例尺为100nm。 ——自李成等 在许多情况下,应用电镜技术可在1小时之内对可疑的病原(病毒)作出初步鉴定、分群,进而做出诊断。当然这种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尤其在电镜下如何识别不同特征的病毒粒子,需要经过一定的摸索、熟练和累积经验的过程。若想检出率高,取材部位和时机是关键。取材部位,应根据病毒的分布特点来取材,力求准确,否则难以成功。例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应取感染仔猪的小肠(空肠)粘膜层,鸡传染性法囊病病毒应取感染鸡的法氏囊粘膜层,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应取感染羊舌、唇的上皮层细胞。对这类病毒病,如果取其肌层或其它组织,就很难观察到病毒。取材时机,根据观察的目的不同,取材时间也不一样。如果想要寻找大量的病毒粒子,一般是在病程的中、后期取材。如果是体外细胞培养材料,则因接种病毒的种类而有不同的收毒期。如牛白血病、牛流行热病毒应在出现早期病变时收毒,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应在出现晚期病变时收毒,此时进行电镜检查较易观察到病毒粒子。 电镜下如何识别病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电镜视野中,常可观察到许多杂七杂八、大小不一的颗粒样物质,尤其未经纯化的样品更是这样。那么该怎样进行识别呢?主要是根据病毒形态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细致的观察。病毒粒子基本由以下部分组成:①核心,位于病毒中央部位,它是由病毒的基因物质——DNA或RNA与核心蛋白结合构成的核蛋白结构。在超薄切片上是不透明的着色很深的结构物,在负染样品上呈明亮的不着色结构。但是,在不成熟或基因有重大缺失的病毒粒子中,核心结构缺乏或不足,往往被磷钨酸填充而呈空心状,亦即所谓的空衣壳;②衣壳,衣壳包在核心之外,它是由许多蛋白质或核蛋白组成的形态学亚单位,即壳粒,按严格规律排列而成。在超薄切片上,呈深色的环状,而在负染样品上呈清晰的晶格状。衣壳的大小和形态是鉴别病毒的重要标志;③囊膜,有的病毒,除了衣壳包着的核心之外,在衣壳外面还包有一层来自宿主细胞膜的囊膜结构。囊膜一般与衣壳之间有较大距离,并呈波浪状。囊膜有时破裂而脱失,或衣壳和核心未被囊膜包裹而呈“裸体”病毒状。根据以上病毒的基本特征,再加上每次观察时,病毒形态结构的同一性和可重复性,以及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分布、装配部位和成熟方式等,都是鉴定病毒的指标。 直接利用电镜的最简便的悬滴负染法,可在水泡液及分泌物等病料中,于几分钟之内对诸如痘病毒、轮状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冠病毒等作出初步鉴定(图12-19)。 图12-19 水泡液中的羊接触传染性脓疱性皮炎病毒(横杠=100nm)
上一篇:生物大分子电镜样品的制备
下一篇:临床上常用电镜技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