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机体
动物机体的抵抗力是决定病毒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未曾感染或未曾进行过人工免疫的动物体内,病毒感染过程取决于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关于称作“种属免疫”的自然抵抗力及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将在下一章“抗病毒免疫”中叙述,本节只简略介绍年龄、神经活动、激素、X-射线照射以及温度等因素对病毒感染的影响。
【ZZ(D】年龄【ZZ)】是影响动物机体病毒感染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幼龄动物对病毒的易感性比成年动物高。这在某些病毒感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狂犬病病毒和痘苗病毒可在鸡胚中旺盛增殖,但不能或不易在成年鸡体内增殖;感染10周龄小鼠所需的乙型脑炎病毒量比其对10日龄小鼠的感染剂量大100万~1000万倍。致瘤的腺病毒和乳多空病毒很易在吮乳仓鼠和其它新生啮齿类动物引起肿瘤,但却不能引起成年动物肿瘤。新生小鼠至今还是分离虫媒披膜病毒的最易感的实验动物,而对某些型的柯萨奇病毒,甚至是唯一的宿主。伪狂犬病病毒能在由鸡胚心脏、肌肉和肝脏制备的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能在由雏鸡的同样组织制备的培养细胞中增殖等等。这可能是由于幼龄动物缺乏“成熟”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血、脑等生理屏障不够健全以及幼龄动物细胞较少产生干扰素等缘故。有人甚至认为幼龄动物细胞的病毒受体不同于成年动物细胞,例如Kunin指出,哺乳小鼠的脑组织块比成年小鼠的脑组织块能够更快地吸附柯萨奇B型病毒。
【ZZ(D】神经活动【ZZ)】对病毒感染的影响,表现在发病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冬眠和药物睡眠动物在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病死率经常低于对照的未睡眠动物。例如感染虫媒披膜病毒的冬眠刺猬和蝙蝠经常带毒越冬,冬眠苏醒后才出现病毒血症。Sulkin等应用墨西哥蝙蝠作实验性狂犬病试验:将已接种狂犬病病毒的蝙蝠置于5~10℃下,动物呈现冬眠状态,病毒和机体都处于不活动状态;但如再将其置于29℃下,“冷伏”病毒即行增殖,并使蝙蝠呈现感染症状。以小量鲁米那引起睡眠的小鼠,用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时,常比不用该药的对照小鼠潜伏期长,死亡率也稍低。动物在冬眠或药物睡眠状态下,体温、血压和通气率降低,神经调节以及分泌和运动机能下降,细胞吞噬能力也受到抑制,所有这些都会改变和扰乱组织和细胞的正常营养与代谢,从而影响病毒在这些组织和细胞上的吸附及在其中的增殖,这可能就是较少引起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但是必须指出,上述应用药物降低发病和死亡率的例子,还不能认为是规律性的现象。因在应用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以及在不同的病毒感染过程中,药物睡眠的结果很不一致,有时反而出现高于对照组的病死率。
【ZZ(D】激素【ZZ)】特别是可的松制剂,常有激发病毒感染的作用。例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明显提高猴对脊髓灰质炎以及小鼠对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成年小鼠通常不感染柯萨奇B型病毒,但用可的松处理后,其易感性几乎与新生鼠相同。应用可的松处理鸡胚,可使流感病毒产量增高2~6倍。氢化可的松有抑制鸡胚、组织培养细胞和动物产生干扰素的作用。一般认为,可的松制剂的抗炎症与免疫抑制作用,是其激发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其它激素可能因改变机体蛋白质代谢而增高其对某些病毒的易感性,例如乳腺肿瘤病毒只能诱发母鼠发生乳腺瘤,但如应用雌性激素处理公鼠,也可使其发生肿瘤。
【ZZ(D】X射线等射线【ZZ)】也有提高机体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机体的免疫机构被抑制,而且也由于非特异防御反应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病毒在相应的细胞和组织中增殖。一次0.155C/Kg的X-射线或1.85104Bq放射性磷的照射,即可使原来不感染柯萨奇B型病毒的成年小鼠发生致死性感染。体外培养的细胞在经适量X-射线照射以后,繁殖停止,但仍可以合成细胞成分,结果出现巨型细胞。这种巨型细胞常比未照射的对照细胞更易感染病毒。曾有报导,原来对蓝舌病病毒不易感的人胚肺传代细胞,可在X-射线照射后因出现巨型细胞而感染这种病毒。X-射线照射的HeLa细胞也比未照射的对照细胞具有对新城疫病毒的更高易感性,感染后的病毒产量也比较高。这种因X-射线照射而引起的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增高,可能是RNA病毒的普遍现象,也可能是动物机体在X-射线照射后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增高的一个原因。但是必须指出,类似现象尚未见于DNA病毒。X-射线照射的原代兔肾细胞在感染单纯疱疹病毒以及原代鸡胚细胞在感染痘苗病毒以后,病毒产量反而低于未照射的对照细胞。有人认为,这是X-射线扰乱了细胞内的核酸代谢,从而影响病毒成分在细胞核或胞浆的“病毒工厂”内合成的结果。
【ZZ(D】动物体温【ZZ)】也对病毒感染呈现影响。饲养于2℃的小鼠,其对鼠痘(脱脚病)病毒的敏感性比饲养在20℃的小鼠大100倍。而前者比后者的体温低2~3℃。有人用柯萨奇病毒感染成年小鼠,随后将其分为三组,分别置于4℃、25℃和36℃的不同环境温度下饲养。在25℃条件下饲养的小鼠,体温为正常的37~38℃;在4℃条件下饲养的小鼠,体温比正常低2℃;在36℃条件下饲养的小鼠体温比正常高2℃。在25℃饲养的小鼠,柯萨奇病毒感染局限于胰腺,只有极少数死亡。而在36℃饲养的小鼠,病毒不增殖,小鼠全部存活。相反,在4℃饲养的小鼠,病毒大量增殖,引起一致的死亡感染。应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小鼠适应株作脑内接种,也有类似现象:在常温(20℃)条件下饲养的小鼠,多数死亡;而在36℃饲养的小鼠,死亡率减少一半,即使死亡,病期也比对照组小鼠延长。体温增高看来可因影响病毒某个增殖环节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例如抗体和干扰素产生等,而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病毒增殖。但是必须指出,哺乳动物在严重性病毒感染时,几乎都将发生38~41℃甚至以上的高热。这是机体抑制病毒增殖的积极的防御反应呢?还是机体在病毒或致热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下的病理效应?情况是复杂的,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还没有全面了解其客观规律以前,很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Lwoff认为,能在发热动物体内增殖的强毒力病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外界环境条件以其对病毒和动物机体两者呈现的作用而间接影响病毒的感染过程,包括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等。
上一篇:感染动物体内的细胞损伤
下一篇:免疫耐受性与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