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表型混合 混合感染时由一种病毒的核酸与另一种或另一株病毒的衣壳(和囊膜)组合而成的病毒粒子,这一现象称为衣壳交换。衣壳交换常见于细胞培养物混合感染几株不同的肠道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时。表型混合病毒的衣壳也可能是杂合的,就是由两种(株)病毒蛋白亚单位混合构成(见图6-1)。在流感病毒等有囊膜病毒,当两型病毒(例如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混合感染同一细胞,由于都在胞膜上出芽获得囊膜,可能具有两型病毒的囊膜突起。上述表型混合病毒的遗传性能与提供核酸的病毒相同,而其抗原特性以及对细胞的吸附特性等,则与提供衣壳(和囊膜)的病毒相同。由于只是基因产物——蛋白质的混合或置换,所以表型混合的性状也只是暂时的,不能遗传给子代病毒。与其它生物相似,病毒突变率在10-5~10-8之间,即每10万至1亿次复制过程中发生一次突变。某些DNA病毒,例如兔痘病毒的痘斑突变株的发生率可高达1%。一般认为,兔痘病毒的突变发生率也是10-5,但因病毒核酸上1 000个分散的遗传部位都可发生突变,因而总的突变发生率高达10-2。由于动物体内的每次感染和实验室内的每次病毒培养,都发生着某些病毒粒子许多世代的增殖。因此,即使按10-5~10-8的概率计算,也可认为几乎在每次感染或培养中都很可能有变异病毒粒子的出现。决定病毒突变率的主要因素为复制酶的保真性,DNA聚合酶的编辑功能可切除错配的碱基,错配率为10-6~10-7,而RNA复制酶的错配率为10-3~10-4。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决定了RNA病毒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而是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称为准种(quasispecies)( Domingo等,1985)。Reanney(1982)在总结已知的所有病毒基因组资料中发现,没有任何一种RNA病毒的基因组象疱疹病毒科、虹彩病毒科、腺病毒科或有尾噬菌体等DNA病毒基因组那样大。最大的RNA病毒基因组在冠状病毒科中,约8×106,超过此长度的RNA分子因随机突变不可能维持其均一性。显然在错配率一定的情况下,RNA越长,则可能丢失的信息就越多。病毒RNA分子的平均大小为3~4×106,这一数字可能代表了在编码最低量病毒必需特异性功能压力和在稳定极限内保证基因组大小压力之间的最佳补偿。当然有些RNA病毒基因组大小超过这一推测的平均数,它们往往以节段(modules)形式存在。表面上看这种分片段现象并不能降低复制中的不精确性,但事实上整个病毒粒子中的RNA突变率并不是所有片段突变率的总和。分片段提供了一种多步检查设施(multistep checking device),以保证选择性排斥在关键区域有损伤的RNA片段。在这方面呼肠孤病毒就是一最突出的例子。 流感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几乎可在每个流行期中出现新的变种或变型。有人认为这类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在病毒病的流行过程中,多数动物接触了病原体──病毒,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性,当这些免疫个体或部分免疫个体再次遭受感染时,进入机体内的病毒粒子大多不再能够增殖,仅少数具有不同抗原性的病毒粒子可能存活和进行适当的增殖,再经几个增殖周期而形成新的变种和变型。其它病毒可能也有类似的自然变异现象。 突变是可逆的,通常把野生型到变异型的突变称为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而将由变异型向野生型的突变称为回复突变(back mutation)。一般来说,RNA病毒的变异性不如DNA病毒稳定,容易发生回复突变。
上一篇:病毒的变异现象(二)
下一篇:病毒变异的研究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