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病性
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节喙库蚊,其流行与蚊密度的高峰期一致,多在夏秋季(6—9月)。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且能经卵传代,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家禽、家畜,特别是幼猪等动物被带病毒蚊虫叮咬后,出现短期的病毒血症,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成为乙脑的重要传染源。蚊虫叮咬有病毒血症的动物再叮咬人后将病毒传播给人。
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少量病毒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人出现发热症状。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 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继续大量增殖,经10d左右潜伏期,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绝大多数感染者病情不再继续发展,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少数(0.1%)免疫力不强的病人,病毒可突破血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组织 内增殖,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炎症。临床上,病人可表现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极重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多可顺利恢复,重型和极重型患者出现高热、昏睡、惊厥、抽搐、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并可进一步发展为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等,病死率可高达10%—40%。幸存者5%—20%可留下痴呆、偏瘫、失语、智力减退等后遗症。
(二)免疫性
抗乙脑病毒感染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但完整的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也起重要作用。感染后1周左右即产生lgM型中和抗体,感染后2周,lgM抗体达高峰,并出现lgG型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lgG型抗体可维持数年之久,为主要免疫抗体。感染后3—4周出现补体结合抗体,但无保护作用,半年后逐渐消失。乙脑免疫力稳定而持久,隐1生感染同样可获得免疫力。
上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
下一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