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结构
HCV为直径30—60nm的球形颗粒,有包膜。在感染的宿主体内有4种形式,即完整HCV颗粒、不完整的HCV颗粒与免疫球蛋白或脂蛋白结合的颗粒和由感染细胞释放的含HCV成分的小泡。
根据世界各地分离的HCV毒株,可将HCV分为6种基因型、11个亚型。在世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优势基因型,欧美各国流行株多为I型,我国以II型为主,东南亚等以III、IV型为主,这种多基因型可能由于在慢性感染过程中病毒经历了核酸序列变化,基因的多样性与临床疾病的差异有关系。
(二)HCV基因组
HCV基因组是单股正链RNA,全长约9379-9381kb,仅含有单一的ORF,由9个基因区组成,几乎跨越整个基因组。自5端开始依次为5NCR、C区(核心蛋白)、E1区(包膜蛋白)、E2(包膜蛋白)NS1区、NS2、NS3、NS4、NS5及3NCR。其中:NS1区内存在基因。5NCR对病毒复制及病毒蛋白转译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核苷酸序列最保守,病毒株间差异小,可用于基因诊断。C区和E区为结构编码区,分别编码病毒的核心和包膜蛋白。核心蛋白具有强的抗原性,可诱发机体产生抗-C抗体,几乎存在于所有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助于HCV感染的诊断。E区为HCV基因中变异最大的部位,在不同的分离株中核苷酸差异可达30%左右,由于包膜蛋白抗原性改变而逃避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的识别,这是HCV易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也是HCV疫苗研制的一大障碍。NS1-NS5区为非结构编码区,编码非结构蛋白及酶类,如NS3编码病毒蛋白酶和解旋酶,NS5编码依赖RNA的RNA多聚酶。3NCR对HCV RNA结构稳定性的维持及病毒蛋白翻译有重要功能。各型HCV ORF长度有所差别,主要由E2及NS5基因的插入或缺失突变所致。
(三)培养特性
黑猩猩是研究HCV感染的可靠动物模型,其感染过程、急性期的表现、宿主的免疫应答及长期感染的后果,与人类HCV感染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十分相似。用于HCV研究的其他动物还有狨猴、猕猴等,但结果均不如黑猩猩满意。HCV的细胞培养迄今也未成功。
(四)抵抗力
HCV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不稳定,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用1:1000甲醛溶液、沸水煮5min、20%次氯酸等均可使其感染性丧失。60℃30h可完全灭活血液或血制品中的HCV。
上一篇:丙型肝炎病毒
下一篇: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