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表面结构,如菌毛、荚膜、外膜蛋白以及内毒素和lgA1蛋白酶。lgA1蛋白酶能破坏黏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lgA1抗体,有利于淋病奈瑟菌黏附至黏膜表面。PI可直接插入中性粒细胞的膜上,严重破坏膜绪构的完整性,导致膜损伤。菌毛和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淋病奈瑟菌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对单层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如前尿道、子宫宫颈、后尿道、膀胱黏膜)有很强的亲和力。淋病奈瑟菌侵入前尿道或宫颈后,借助菌毛、外膜蛋白) 黏附到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之后被柱状上皮细胞吞饮,进入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损伤裂解。淋病奈瑟菌再移至黏膜下层,通过内毒素与补体lgM等协同作用,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形成典型的尿道脓性分泌物。当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后,潜藏的细菌可引起慢性淋病。
(二)所致疾病
人类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淋病奈瑟菌侵入泌尿生殖道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10d,平均3—5d。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道或宫颈流脓等症状。男性淋病患者主要包括:急性尿道炎、慢性尿道炎,如不及时治疗,淋病奈瑟菌可上行感染引起附睾炎和前列腺炎。大部分女性患者可以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易被忽视。其好发部位为子宫宫颈,其次为尿道、尿道旁腺、输卵管及前庭大腺,主要表现为宫颈炎和尿道炎。如出现前庭大腺和盆腔炎,可导致不孕。儿童淋病包括:幼儿淋菌性阴道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三)免疫性
人类对淋菌无天然抵抗力,宿主防御淋病奈瑟菌的机制主要依赖于体液免疫。多数患者可 自愈,并出现lgG、lgM、lgA,但不持久,在感染和慢性患者普遍存在。
上一篇:淋病奈瑟菌
下一篇:淋病奈瑟菌——微生物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