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本属细菌因人工培养时必须加新鲜血液或血液成分方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嗜血杆菌属中最常见的对人有致病性的细菌,可引起原发性化脓性感染和呼吸道继发感染。1982年由波兰细菌学家从流感患者鼻咽部首次分离出,误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1993年Smith分离出流感病毒时,才明确流感嗜血杆菌只是流感患者继发感染的一种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为革兰阴性小杆菌,大小为(0.3—0.4)um*(1.0—1.5)um,常呈多形性。无鞭毛、无芽孢。有毒株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6—18h出现明显荚膜,在陈旧培养基上该菌的荚膜常常消失。多数菌株有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营养要求较高,需X因子和V因子。X因子是血红素及其衍生物,是细菌合成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酶的辅基;V因子是辅酶I或II,在细胞呼吸中起递氢作用。但血液中的V因子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加热80—90℃ 10min能破坏红细胞膜上的不耐热抑制物,可使V因子释放,故流感嗜血杆菌在加热血琼脂平板即巧克力色平板上生长较佳,35℃培养18—24h,可见直径0.5—1.0mm的圆形、凸起、湿润、灰白色菌落,不溶血。有荚膜菌株的菌落呈轻度黏稠。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培养基上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距离越近的越大,越远 的越小。这种现象称之为卫星现象,可作为鉴定流感嗜血杆菌的依据之一。
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抗原有两种:①荚膜多糖抗原:具有型特异性。可将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分为a-f6个血清型,其中b型的致病力最强,是引起儿童感染最常见的菌型。②菌体抗原:主要指外膜蛋白抗原,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流感嗜血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对热、干燥及常用消毒剂敏感,加热50—55℃ 30min即被杀死,在干痰中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0min对青霉素和氯霉素易产生耐药性。
上一篇:嗜肺军团菌——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下一篇: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性与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