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镜下流感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80—120nm,初次分离出时可见丝状,长短不一。结构由内至外分为2个部分。
1、核心是一个电子致密的内核,由7—8段卷曲盘旋的单负链RNA(每段RNA控制着一种病毒蛋白),包绕其周围的核蛋白及RNA多聚酶组成。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片段,1—6片段编码单个蛋白,分别为:PB2、PB1、PA、HA、NP和NA;第7和第8个片段都编码2个蛋 白,分别为M1、M2和NS1、NS2。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片段。由于基因分段 的特点,每一个分段的基 因都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使流感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抗原发生变异而出现新亚型。流感病毒基因组总长度为13600个核苷酸,片段长度在890—2340kb范围,在每个RNA片段外包绕的蛋白质中有PA、PB1和PB2,均为与核酸复制和转录有关的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其他均为核蛋白(NP)。RNA和NP合称核糖核蛋白,即核衣壳,呈螺旋对称。病毒核蛋白为可溶性抗原,抗原结构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表 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产物
基因片段 蛋白 功能
1 PB2 多聚酶成分
2 PB1 多聚酶成分
3 PA 多聚酶成分
4 HA 血凝素、病毒附着蛋 白、融合蛋 白、中和抗体的靶位
5 NP 核壳蛋白
6 NA 神经氨酸酶(裂解唾液酸及启动病毒的释放)
7 M1 基质蛋白,病毒结构蛋白(介于衣壳与包膜之间启动装配)
M2 膜蛋白(形成膜通道和金刚烷胺的靶点,促进脱壳及产生HA)
8 NS1 非结构蛋白(抑制细胞mRNA转录)
NS2 非结构蛋白(很重要,但功能尚不清)
2、包膜有两层结构,由内向外,位于核蛋白与包膜脂质双层之间的是内层基质蛋白(亦称M1蛋白),具有保护核心与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并可促进病毒装配;位于基质蛋白之外的是脂质双层,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包膜中镶嵌着膜蛋白(亦称M2蛋白),形成膜通道,利于病毒脱壳及HA的产生,并能选择性地从该部位出芽释放病毒。 M蛋白抗原性较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在包膜上镶嵌着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N)和神经氨酸酶(NA),两者的数量之比为1:5,均为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它们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抗原性极易变异。
(1)HA: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因能凝集红细胞而得名。HA占病毒蛋白的25%,呈柱状,为三聚体。每个单体的原始肽链HAO必须经细胞蛋白酶裂解活化后,形成二硫键连接的HA1和HA2两个亚单位,病毒才具有感染性。HA1可与上皮细胞表面寡聚糖末端的唾液酸受体结合;HA2疏水端具有膜融合活性,因而病毒经吸附于敏感细胞被吞饮后,HA2可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质膜的融合释放核衣壳。能与人、鸡、豚 鼠等多种红细胞表面的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简称血凝)。HA具有免疫原性,诱导的相应抗体为血凝抑制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和中和病毒感染性,为保护性抗体。
(2)NA:为糖蛋白,四聚体,呈蘑菇状,具有酶活性。NA占病毒蛋白的5%,主要作用于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连结链,使其断裂,破坏细胞膜上病毒特异受体,使病毒从感染细胞膜上解离,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NA具有抗原性,其相应抗体能抑制酶的水解作用。
上一篇:流行性感冒病毒
下一篇:流行性感冒病毒——分型、命名与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