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侵犯多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部位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肺结核最常见。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的病人。
1、肺部感染:由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侵入次数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结核分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两大类 。
(1)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及未受过感染的成人,是首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引起的。当细菌进入肺泡后即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菌体成分有大量脂质,可抵抗巨噬细胞溶酶体酶的杀菌,而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巨噬细胞裂解,释放出大量的细菌在肺泡中引起渗出性炎症,称为原发灶 。原发灶一般多见于肺上叶下部和下叶上部。初次感染的机体因缺乏特异性免疫,原发灶内的细菌常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称原发综合征。此时,可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由原发病灶向全身扩散,但不一定有明显症状(称隐性菌血症);与此同时,灶内巨噬细胞将特异性抗原递呈给周围淋巴细胞。感染3—6周,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同时也出现超敏反应。病灶中细菌的细胞壁磷脂,一方面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另一方面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产生干酪样坏死,进一步形成结核结节。感染后约5%可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少数患者因免疫力低下,可经血和淋巴系统,播散至骨、关节、肾、脑膜及其他部位引起相应的结核病。90%以上的原发感染形成纤维化或钙化,不治而愈。但病灶内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不断刺激机体 产生免疫,同时也成为以后 内源性感染的病源 。
(2)原发后感染:又叫继发感染,多发生于成年人,病变亦以肺部为多见。病菌可以是外来的(外源性感染),亦或原来潜伏在原发病灶内的(内源性感染)。由于机体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有特异性细胞免疫,故原发后感染的特点是肺门淋巴结不肿大,结核病灶局限,多见于肺尖部。局部病变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并形成结核结节。因机体对该菌已有迟发型超敏反应,易发生干酪样坏死,甚至液化形成空洞,呈慢性过程。一般不累及邻近的淋巴结,也不易发生全身性播散,被纤维素包围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钙化而痊愈。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咳嗽和少量咯血。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可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结核时,呼吸功能受损,可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发绀。伴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急骤的呼吸困难。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健康体检时通过X线检查发现。
2、肺外感染部分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液、淋色液扩散到肺外组织,引起相应器官结核病,如脑。肾、骨、关节、生殖器官等结核。如痰菌被咽入消化道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通过破损皮肤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皮肤结核。免疫力极度低下者如艾滋病人,结核分枝杆菌可造成全身播散。近年有许多报道,肺外结核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多呈L型,应引起高度重视。
上一篇: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物质
下一篇: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和免疫性——免疫性与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