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菌细胞被作用于消毒剂中时,细菌中的多种结构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或损害作用。如细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丧失通常就被称为是微生物死亡。但是在消毒过程中,一些细菌细胞往往能够耐受消毒剂的作用,尽管它们的增殖能力会暂时丧失,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增殖能力又会恢复,从而使消毒过程无效。这就是细菌对消毒剂的耐受性,产生这种耐受性与多种因素有关。通常细菌产生耐受性的几种方式是:
(一)具耐受性的细菌和不能完全致死的消毒剂剂量
在某一特定的群体中,细菌对于某一特定的消毒剂剂量敏感范围很宽。在正常的接触条件下,消毒剂能够杀灭99.999%的细菌。从本质上讲,清洁前含1000000CFU/cm2, 的表面有望在消毒后仅含10个细菌。在这个假想的条件下,细菌数量减至了安全水平,达到了消毒过程目的。问题在于10个耐受住了消毒程序的残存菌,会成为再次污染的潜在因素。对表面进行充分地润洗,那么这10个残存菌会耐受住第二个消毒过程而残存下来,其他种类的细菌也会发生这个过程。过了一段时间并经历了几次消毒和清洁过程之后,具有了耐受力的残存者们有能力进行增殖。当这个过程发生以后,工厂就得重新寻找办法处理那些对这种杀菌剂 已经不再有反应的细菌。
(二)分泌多聚糖样物质黏附细菌,共同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耐受消毒剂的另一种机制。某些细菌能分泌一种多聚糖样的物质,这种多聚糖组成了一层薄膜,这些分泌物有着很强的黏性,能把细菌本身牢固地黏附在金属上面,这样就形成了一层含有细菌的膜,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生物膜。形成生物膜的细菌本身也许是无害的或者不是病原菌,然而,由它们的分泌物形成的凝胶矩阵却能够把它们自己黏附牢并且能够把病原菌包埋其中,如李斯特菌。尽管这些病原菌对于生物膜的形成没有任何作用,然而它们却能污染和该表面接触的产品。
凝胶矩阵对于化学去除剂有非常好的耐受性,因此生物膜一旦形成就难于去除,通常需要高于正常浓度的碱试剂或是具有强氧化性的消毒剂才能奏效,而完全去除生物膜通常需要几种方法并用。
(三)清洁剂之间的交互作用钝化消毒剂效力
大部分清洁剂既含有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和清洁剂),也含有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或者是两者组合成的混合物。在溶液中,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电性为中,但是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却带有负电荷。当该清洁剂被直接用于含有土壤的表面上时,大部分效力在1520min之内耗尽。然而,极少量消毒剂,也就是那些在水溶液中呈现阴离子状态并最先作用于表面的消毒剂成分却留在了表面上。在施用季铵盐类消毒剂之前,假如该表面没有被充分润洗,那么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就会与带负电荷的残留消毒剂发生中和反应,这些消毒剂就会被完全钝化,形成了阴离子一季铵基团复合物或无杀菌作用的膜,消毒剂完全丧失了效力,更有甚者,在形成的季铵盐复合膜中也会含有一些利于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假如没有仔细检查,这样的复合物实际上就能支持细菌的裂殖。
上一篇:消毒剂的作用方式
下一篇:培养基 、缓冲液 、稀释液 、淋洗液和试剂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