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用途及原理
   用于大肠杆菌的快速鉴定(MUG试验及靛基质试验)。
   蛋白胨提供碳氮源;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镁、氯化钠和氯化钙提供各种离子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及利于目标菌的生长;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钠为缓冲剂;亚硫酸钠和去氧胆酸钠为选择性抑菌剂,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葡萄糖醛酸苷酶在碱性条件下,作用于4-甲基伞形酮-β-D葡萄糖醛酸苷(4-Methylumbellifery-β-D-Glucuronide简称MUG)的β糖醛酸苷键,使其水解,释放的4-甲基伞形酮在366nm紫外灯下产生蓝白色荧光。
   注:少数大肠埃希氏菌MUG试验为阴性,少数非典型大肠埃希氏菌靛基质试验为阴性,有时需补充其他试验进行鉴定。
二、培养基配方(g/L) 
| 
					蛋白胨 | 
				
					10.0 | 
			
| 
					磷酸二氢钾 | 
				
					0.9 | 
			
| 
					 
						磷酸氢二钾  
					 
				 | 
				
					6.2 | 
			
| 
					硫酸锰  | 
				
					0.0005 | 
			
| 
					亚硫酸钠  | 
				
					0.04 | 
			
| 
					去氧胆酸钠  | 
				
					1.0 | 
			
| 
					硫酸镁  | 
				
					0.1 | 
			
| 
					氯化钠  | 
				
					5.0 | 
			
| 
					氯化钙  | 
				
					0.05 | 
			
| 
					MUG  | 
				
					0.075 | 
			
| 
					硫酸锌  | 
				
					0.0005 | 
			
| 
					pH 7.3±0.1 25℃ | 
			|
此配方可以进行改良或增加营养成分以获得最佳的结果
注:本培养基有少许沉淀。
三、操作步骤
1、称取本品23.37g, 加热搅拌溶解于 1000ml纯化水中,分装试管,每管5ml,115℃高压灭菌20分钟,备用。
2、制备质控菌液。
3、把质控菌液加入试管中。
4、在30-35℃培养5-24小时,先置于366nm波长紫外灯下观察有无荧光,再滴加靛基质试剂观察有无玫红色环出现。
注:靛基质试剂为强酸性,滴入后会破坏水解生成的4-甲基伞形酮,导致在紫外灯下失去荧光,因此观察试验结果时,需先观察荧光,再加入试剂观察靛基质反应。
四、试验现象
接种以下质控菌株,在30-35℃培养5-24小时:
| 
					质控菌株 | 
				
					菌株编号 | 
				
					接种量(CFU) | 
				
					生长情况 | 
				
					其他特征 | 
			
| 
					大肠埃希氏菌   | 
				
					 CMCC(B)44102 | 
				
					 >5000 | 
				
					+++ | 
				
					有荧光,靛基质阳性 | 
			
| 
					大肠埃希氏菌 | 
				
					ATCC25922 | 
				
					 >5000 | 
				
					+++ | 
				
					有荧光,靛基质阳性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CMCC(B)26003 | 
				
					 >5000 | 
				- | / | 
| 
					阴沟肠杆菌 | 
				
					ATCC22955 | 
				
					 >5000 | 
				
					+++ | 
				
					无荧光,靛基质阴性 | 
			
				![]()  | 
			
				![]()  | 
		
图1-2 4-甲基伞形通葡糖苷酸(MUG)培养基微生物质控结果
备注:左为366nm紫外灯下拍摄,右为滴加靛基质试剂后拍摄;
a:大肠埃希氏菌CMCC(B)44102 b: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 c:阴沟肠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关产品:
	
 
注:本文属银河澳门官网入口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班氏试剂的使用原理及结果判定
下一篇:神奈川试验-我妻氏培养基的使用
